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位管理 / 质量保障 / 正文


宝鸡文理学院2023年度地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报告

2024年05月20日  浏览次数:[]

第一部分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培养目标

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了解地理学发展前沿与现状,掌握地理学野外工作方法、室内分析技能及地理计算方法,具有地理信息科学与遥感等技术能力,具备运用现代地理学理论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相对独立从事地理学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研究生达到:

  1. 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2. 在地理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实验和实践能力;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具有创新精神,具备从事相关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专门技术、管理工作及学术交流能力;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尊重他人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与成果。

  3.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的阅读、写作、翻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与应用能力;能够以外国语为工具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研究、教学和业务工作。

  4.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科方向

  5. 自然地理学:区域气候变化与文明演化、区域灾害监测与分析、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

  6. 人文地理学:灾害和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国土空间开发与规划、城市与区域发展、灾害感知与评估

  7.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学计算与模型、区域灾害机理模拟与评估、资源环境与GIS

    三、学位标准

    对培养的硕士研究生,需要满足课程要求,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平,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方可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一)课程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应修满学分34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22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7学分、学科基础课9学分、专业主干课6学分,专业方向课8学分,科研学术活动与实践活动4学分。硕士研究生课程均应按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成绩考核,经考核通过方能取得规定的学分。  

    (二)科研活动

    研究生必须完成一项与本学科相关的科研工作,具体形式包括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整理文献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由导师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获得1个学分。

    (三)学术活动

  8. 研究生须参加导师定期组织的研究例会,汇报研究进展,开展学术讨论。硕士研究生至少每月一次。

  9. 研究生在全校范围内至少参加10次学术讲座或学术沙龙。

  10. 硕士研究生应在一定范围内作一次学术报告。

  11.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同时达到上述要求者,取得1个学分。研究生培养学院负责研究生学术活动的具体考核工作。

    (四)实践活动

    研究生应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五)获得学位应达到的科研创新能力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方可获得学位:

  12. 论文成果:以第一或第二作者身份在本学科领域内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以上(以刊发或录用通知为准),研究生为第二作者时,第一作者应为其导师;或者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其论文集上以第一或第二作者撰写并公开刊发的论文。以上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应为宝鸡文理学院

  13. 专利成果:第一或第二人申请获批的各项专利类成果,研究生为第二人时,第一人应为其导师;

  14. 实践成果:指研究生以前两位作者主要参与撰写且被市级以上政府所采纳的咨询报告、实施方案等。

  15. 项目研究报告: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并撰写相应的研究报告(不少于2万字),需由导师出具证明。

    (六)学位论文要求

    研究生入学的第四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进行中期考核,学习成绩合格并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硕士生,进入硕士论文撰写阶段。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硕士学位论文可以是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也可以结合科研攻关任务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但须有自己的见解或特色。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论文检测、论文预审、通讯评审与论文答辩等环节。

    1研究计划

    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拟定学位论文的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一个学期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学院备案。

    2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报告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内完成,由本学院召开开题答辩会。

    3论文预审

    学位论文初稿完成后,先由研究生进行自检自查,主要检查学位论文是否符合规范,再由指导教师进行学位论文审查。导师审查通过后,由本学院组织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教师对论文进行预审。

    4论文检测、通讯评审与答辩

    对预审合格的学位论文,按依次通过的原则进行论文检测、预评审、通讯评审和答辩等环节。学位论文的检测、预评审、通讯评审与答辩办法按照学校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四、基本条件

    学院教师队伍以教授、副教授及青年博士为主体,正高级职称12人其中二级教授1人,三级教授2人;副高级职称20人;博士学位教师42人。教师队伍中有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省级人才3人,陕西省科技新星3人,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3人,陕西省高等学校教指委委员1人。多人获聘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青年专家学者、宝鸡市决咨委专家、宝鸡市应急管理专家。

    学院现有地理学学术型研究生导师32人,其中自然地理学18人,人文地理学10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4人。现导师队伍中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32人。

    学院拥有陕西省重点学科——地理学,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学科教育(地理)、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授予点;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目前有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测绘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地理学专业是陕西省 特色专业,地理科学是陕西省本科一流专业, 陕西本科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并于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为校级一流专业。地理学课程团队是省级教学团队,环境学和人文地理学课程团队是校级教学团队。

    学院现有陕西省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陕西省理科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教学实践平台;有地理科学、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和测绘工程等4个基础教学实验平台,5个野外综合实习基地,8个教学实习基地和19个工科生产实习教育实践基地。《中国地理》《全球变化》和《植物地理学》为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全球变化》《人文地理学》为陕西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人文地理学》和《中学地理学科教学论》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师在陕西省教师教学比赛、微课教学比赛、校级教学荣获一等奖等荣誉。学院多年来承担了多项省级及校级教改项目,并先后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8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0项。

    学院现有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生态环境检验检测与评估综合服务平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科技资源共享开放平台。获建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清华大学)陕西工作站,宝鸡市自然历史文化遗存与空间技术信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宝鸡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和宝鸡市地理学会挂靠我院。学院充分发挥综合性、区域性学科特色,立足学科前沿与社会需求,在流域综合治理、区域灾害评价与综合减灾、全球变化、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与整治及地理教育等领域,开展了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研究。近5年,承担厅局级以上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在《地理学报》《地理科学》《生态学报》《中国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Atmospheric Environment》等相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获陕西省自然科技成果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奖和宝鸡市自然学术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五、管理服务

    研究生管理服务落实校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学院、研究生导师三级管理制度。学院研究生培养与管理在研究生院(研究生工作部)指导下开展相关工作。

    学院构建了党政一体的研究生管理服务体系,现有管理人员6名。学院党委书记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及意识形态工作,统筹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学院院长统筹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学院党委副书记负责研究生党、团员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主管研究生副院长负责研究生具体工作计划,研究生教学计划的实施等;研究生辅导员开展研究生思想教育、学术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日常管理(奖助贷补)等工作的组织、实施;研究生教学秘书协助主管领导做好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等。研究生培养施行导师负责制,研究生导师负责研究生的全面培养与管理工作。

    六、制度保障

    学院严格执行宝鸡文理学院制定的《宝鸡文理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基本规程(试行)》《宝鸡文理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宝鸡文理学院研究生任课教师资格与工作职责暂行规定》《宝鸡文理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暂行办法》等保证研究生日常教学的规范及教学培养工作。

    依据《宝鸡文理学院研究生中期考核筛选办法(试行)》《宝鸡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宝鸡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检测管理办法(试行)》《宝鸡文理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修订)》等文件,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根据《宝鸡文理学院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办法》,出台《地理与环境学院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细则》《地理与环境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等制度,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将师德师风教育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开设师德教育专题,在职教师培训把师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实践反思、典型案例评析、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鼓励将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进课堂,用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切实增强师德师风教育效果。

    同时学院修订了《地理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名额分配办法》《地理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细则》等,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规范化。

    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过程管理,学校与学院双强化,期中与期末双结合,并分别召开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学生座谈会,全方位了解研究生课程教学设置、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学习情况,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水平,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第二部分 2023年度学位点建设情况

一、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现有地理学学术型研究生导师32人,其中自然地理学18人,人文地理学10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4人。现导师队伍中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30人(见下表)。

地理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信息(学术型)

序号

导师姓名

年龄

学历

职称

招生专业

1

王毅勇

57

博士

三级教授

自然地理学

2

张俊辉

46

博士

教授

自然地理学

3

包光

42

博士

教授

自然地理学

4

张蓓蓓

40

博士

教授

自然地理学

5

易文利

48

博士

教授

自然地理学

6

张军

49

博士

教授

自然地理学

7

周变红

50

博士

教授

自然地理学

8

马莉

41

博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9

郁耀闯

43

博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10

耿雅妮

46

硕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11

郁科科

38

博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12

范拴喜

42

博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13

赵钺

35

博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14

赵倩

38

博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15

张彦军

38

博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16

刘植

36

博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17

陈炜

40

博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18

任媛媛

37

博士

讲师

自然地理学

19

万红莲

54

博士

教授

人文地理学

20

文彦君

45

博士

教授

人文地理学

21

徐玉霞

45

硕士

副教授

人文地理学

22

宋佃星

41

博士

副教授

人文地理学

23

王长燕

44

博士

副教授

人文地理学

24

陈姗姗

39

博士

讲师

人文地理学

25

丁永霞

37

博士

讲师

人文地理学

26

井静

39

博士

讲师

人文地理学

27

刘辉

46

博士

教授

人文地理学

28

赵昕

44

博士

副教授

人文地理学

29

李景宜

53

博士

二级教授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30

刘引鸽

58

博士

三级教授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31

张翀

37

博士

讲师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32

俱战省

38

博士

讲师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认真学习贯彻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学校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宝鸡文理学院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导师责任制。通过导师组、副导师制度,贯通导师资源,实现研究生院内资源共享、联合培养;并强化与高水平高校(院所)的联合培养。

在研究生导师队伍中不断塑造和宣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典范。学院教师立足岗位,坚持德育、教育、科研、服务地方多头促进,获得了多项荣誉。学院现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陕西省省级人才3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陕西省普通高校杰出青年人才”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3人,2020-2024年陕西省高等学校教指委委员1人,陕西省春笋计划指导专家3人,陕西省秦岭生态保护青年学者2人,并有多人被聘为宝鸡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及宝鸡市应急管理专家。

各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二级学科方向

自然地理学

专任教师

18

姓名

张俊辉

性别

出生年月

1977.05

技术

职称

教授

所在院系

地环院

最终学位或最后学历

(学校、专业、时间)

博士,兰州大学,

自然地理学,2013.06

招生领域

(方向)

自然地理学

简介

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环境磁学与城市污染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主持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重点规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地理研究》《中国环境科学》等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获陕西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一等奖、宝鸡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多项。

近五年代表性成果(限3项)

成果名称

(获奖、论文、专著、专利、咨询报告等名称)

获奖类别及等级,发表刊物、页码及引用次数,出版单位及总印数,专利类型及

专利号

时间

署名情况

备注

Magnetic and grain-size properties of the Weihe River sediments reveal runoff changes in the Holocene

Journal of Water and Climate Change,

2023.14.5.620-16372023.4.28

2023.4

第一

SCI

3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s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of Roadside Plant Leaves in Baoji City China

Sustainability

2022.14.5809

1-15

2022.6

第一

SCI

3

 

Magnetic Response of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Soil of Urban Street Greenbelts

Pol. J. Environ. Stud

2022. 32(2):1-11.

2019.10

第一

SCI

4

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限3项)

项目名称

项目级别

项目来源

起讫

时间

经费

(万元)


甘肃省乡村振兴实施路径及模式研究(2019-2035年)

省部级

陕西省

科技厅

2022.1-2023.1

12


宝鸡文理学院生态环境检验检测与评估综合服务平台

省部级

陕西省

科技厅

2021.1-2022.12

40


关中盆地西部全新世早中期气候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

国家级

国家自然

科学基金委

2019.1-2022.12

58


近五年主讲课程情况(限3门)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学时

授课对象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地理系统与资源环境

54

2023级研究生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

高等自然地理学

36

2022级研究生

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

全球变化

54

地理科学专业

各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二级学科方向

人文地理学

专任教师

10

姓名

刘引鸽

性别

出生年月

1965.11

技术

职称

三级

教授

所在院系

地环院

最终学位或最后学历

(学校、专业、时间)

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自然地理学,2014.06

招生领域

(方向)

地图学与地理

信息系统

简介

理学博士,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与适应、水资源及水文循环、地理信息与遥感、生态环境变化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及国家社会基金项目3项,主持陕西省科技重点研发及厅级项目5项,主持及参与国家基金及其他项目项15余项,在SCI EICSCDCSSCI及其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出版著作作4部,授权软件著作权2。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陕西省教学成果奖,宝鸡市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等奖项多项。

近五年代表性成果(限3项)

成果名称

(获奖、论文、专著、专利、咨询报告等名称)

获奖类别及等级,发表刊物、页码及引用次数,出版单位及总印数,专利类型及专利号

时间

署名

情况

备注

Impacts of Climatic Variation and Human Activity on Runoff in Western China Weihe River Basin, china

Sustainability

2022.14.942

2022.2

第一

SSCI

Using SWAT Model to Assess the Impacts of Land Use and Climate Changes on Floodin the Upper Weihe River, China.

Water2022.14.2098

2022.6

第一

SCI

3

基于WRF模式渭河上游夏季降水及气温模拟

水土保持研究,

2023.30(4):256-274

2023.8

通讯

作者

CSCD

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限3项)

项目名称

项目

级别

项目来源

起讫

时间

经费

(万元)

气候变化条件下宝鸡地区生态演变机制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省部级

陕西省

科技厅

2021.12-

2023.12

5

2百年来渭河流域气候变化水文效应特征与机制研究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18.1-

2021.12

70

近五年主讲课程情况(限3门)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学时

授课对象

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

灾害理论、

评估与响应

36

2022级研究生

2023—2023学年第二学期

气象学气候学

54

2022级地理科学专业

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

自然资源学

54

2021级自然地理与

资源环境专业

各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二级学科方向

地图学与地理

信息系统

专任教师

4

姓名

李景宜

性别

出生年月

1970.9

技术

职称

二级

教授

所在院系

地环院

最终学位或最后学历

(学校、专业、时间)

博士,兰州大学,自然地理学,2006.06

招生领域

(方向)

地图学与地理

信息系统

简介

理学博士,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9),陕西省特支计划2019),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宝鸡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党代表,现任宝鸡文理学院副校长。主要从事区域环境演变、风险分析及综合减灾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多项。

近五年代表性成果(限3项)

成果名称

(获奖、论文、专著、专利、咨询报告等名称)

获奖类别及等级,发表刊物、页码及引用次数,出版单位及总印数,专利类型及专利号

时间

署名情况

备注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以宝鸡市中东部为例

江西农业学报,

2020.32(11):125-129

2020.11

通讯

核心

陕西省榆林市土壤侵蚀动态演变及预测

安徽农业科学,

2020.48(13):63-69+77.

2020.7

通讯

核心

基于地形圈闭与河网水系的宝鸡市城市内涝对策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19.26(02):384-388.

2019.3

通讯

CSCD

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限3项)

项目名称

项目级别

项目来源

起讫

时间

经费

(万元)


特支计划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区域发展

人才

省部级

陕西省人事厅

2020.7-

50


陕西省渭河中下游洪水资源化利用项目前期

工作

省部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3-

2020.12

50


宝鸡市城市灾害预警预报与应急处置智慧工程建设

省部级

国家发改委

专项

2023.1-

30


近五年主讲课程情况(限3门)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学时

授课对象

2020—2021学年

第二学期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36

2021级研究生

2021—2022学年

第一学期

地理学前沿与专题

36

2021级研究生

2020—2021学年

第一学期

地理学前沿与专题

36

2020级研究生

二、科学研究工作开展情况

  1. 精准施策,完善科研管理顶层设计,改革科研管理机制,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落实以创新质量与实际贡献为导向的科研绩效评价体系;加强科研平台内涵建设,完善野外监测科学台站,同步开展大数据分析、模拟工作,建设成为区域综合减灾与生态文明研究与实践高地。

  2. 聘专引智,打造科研团队,围绕国家及我省的重点研究领域和重点学科发展方向,积极引导教师凝练方向,组建团队。由李景宜、张俊辉教授为首席专家申报的宝鸡文理学院科协综合减灾与生态文明决策咨询专家团队获批陕西省科协决策咨询专家团队。同时学院根据宝鸡文理学院《关于编制二级学院科研工作三年发展计划的通知》要求,学院围绕国家及我省的重点研究领域和重点学科发展方向,积极引导教师凝练方向,组建了灾害演变与文明演化7个研究团队。

  3.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拓展学术视野。邀请中国科学院地理环境研究所谭亮成、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马柱国、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葛永刚、华东师范大学王格慧等知名学者进行学术报告16场。

  4. 锚定学科前沿,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化基础理论创新与前沿应用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动融入区域发展。锚定学科前沿,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化基础理论创新与前沿应用研究,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主动融入区域发展。2023年度,学院获批纵向课题41项,其中纵向课题21项,横向课题20项,获批科研经费530余万元。发表学术论文37篇,其中SCI11篇,21篇,36篇,EI2篇,CSCD/CSSCI论文8篇;出版专著1部;获批发明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2项;荣获2022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三等奖1项。

2023年度获批科研项目与教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项目编号

经费

(万元)

主持人


1

宝鸡市城市灾害预警预报与应急处置智慧工程建设

国家发改委专项

/

100

李景宜


2

宝鸡千河黄土高分辨率磁学记录的末次冰期间冰期环境演变过程研究

陕西省科技厅青年科技新星项目

2023KJXX069

10

刘植


3

我国西北季风边缘区近千年沙尘暴活动研究

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

SKLLQG2302

4

郁科科


4

西安曲江510m科学钻孔岩芯的初步研究

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

SKLLQG2332

2

刘植


5

全域旅游助推眉县经济高质量发展对策研究

社科助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智库研究项目

2023ZD0623

2

徐玉霞


6

陕北黄土高原区湿地生态保护管控研究

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谱写陕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重点智库研究项目

2023ZD1054

1

王毅勇


7

关中平原城市群水生态足迹盈亏时空变化及驱动效应研究

2022年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后期资助项目

2023QN1176

0.5

周进宏


8

关中盆地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研究

陕西省教育厅青年创新团队项目

23JP005

3

张俊辉


9

关中盆地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研究

陕西省教育厅青年创新团队项目

23JP005

3

郁科科


10

关中盆地全新世气候环境变化研究

陕西省教育厅青年创新团队项目

23JP005

4

刘植


11

典型河谷型城市时序遥感土地利用演化机理及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专项

23JK0286

2

李兰


12

乡村振兴背景下多维规划模式技术集成及区域实践

陕西省教育厅

项目

2023-KJHX136

180

宋佃星


13

宝鸡市细颗粒物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综合解决方案研究

横向课题

2023-KJHX172

22

万红莲


14

玉树州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保护和使用规划及自然资源领域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

横向课题

2023-KJHX089

20

陈姗姗


15

大气污染防治一市(县)一策三原县和商洛市驻点咨询服务项目

横向课题

2023-KJHX065

16.80

周变红


16

污染场地调查与评估技术开发与服务

横向课题

2023-KJHX204

12

范拴喜


17

宝鸡文理学院科技创新园区暨新校区土壤污染状况调查项目

横向课题

2023-KJHX063

10

张俊辉


18

大气棕碳检测及来源

解析

横向课题

2023-KJHX091

10

周变红


19

八渡镇总体旅游发展

规划

横向课题

2023-KJHX142

10

宋佃星


20

长治市典型地块周边农田土壤修复技术筛选研究

横向课题

2023-KJHX148

10

王长燕


21

榆林地区湿陷性黄土边坡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横向课题

2023-KJHX195

10

徐玉霞


22

地理信息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服务研究

横向课题

2023-KJHX030

10

高蕾



2023年度发表代表性论文


序号

名称

期刊

作者

发表

时间

收录

情况


1

Winter wheat yield improvement by genetic gain across different provinces in China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陈炜

Zhang Jingjuan,

邓西平

23.November 2023

SCI

1


2

Chemical Fingerprints and Source Profiles of PM10 and PM2.5 from Agricultural Soil in a Typical Polluted Region of Northwest China

Aerosol and Air Quality Research

郁耀闯

曹军骥

2023.5

SCI

2


3

Effect of straw return on soil respiration in dryland agroecosystem of China: A meta-analysis

Ecological Engineering

张彦军

邹俊亮Bruce Osborne

党维

徐玉霞

任媛媛

2023.11

SCI

2


4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in Water Sediment and Study on Pollution Mechanism—Taking the Weihe River Basin in China as an Example

processes

徐玉霞

廖欣

郭蓓

2023.11.416

(2023·1.30)

SCI

3


5

Effects of biofertilizers on the growth, leaf physiological Indices and chlorophyll fluorescence response of spinach seedlings

Plos One

张蓓蓓

张辉

鲁迪

2023.12

SCI

3


6

Weathering Intensity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on Decadal Scales: A Record of Rb/Sr Ratios from Chaonaqiu Lake

Sediments, Western Chinese Loess Plateau

Water

刘利鹏

郁科科

李爱珍

张超

王乐

刘星星

蓝江湖

2023.15.1890

SCI

3


7

Investigation of two triazine derivatives as potential eco-friendly corrosion inhibitors for copper in artificial seawate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chemical Science

赵倩

唐诗奇

2023.189

SCI

3


8

Molecular Composition, Seasonal Variation,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n-Alkanes, PAHs, and Saccharides in a Medium-Sized City of Guanzhong Plain, Northwest China: Evaluation of Control Measures Executed in the Past Decade

Toxics

周变红

冯瞧

李春燕

焦丽华

程凯婧

2023.11.164

SCI

3


9

Magnetic and grain-size properties of the Weihe River sediments reveal runoff changes in the Holocene

Journal of Water and Climate Change

张俊辉

李东兴

王亚欣

刘鑫

吴博闻

刘滨

王友郡

刘植

2023.14.5

1620-16372023.4.28

SCI

3


10

某燃煤电厂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源解析

环境科学

张军

李旭

刘磊玉

李雨茹

2023.3.16

网络首发

EI


11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Based MODIS Products in Baoji Area,China

PROCEEDINGS

OF SPIE

刘引鸽

苏扬

包江川

郭慧君

庞翻

刘乾慧

2023.12710

EI


12

基于DPSR模型的宝鸡市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及其障碍因子研究

环境科学与管理

周超凡

王毅勇

2023.48

(06):167-172

CSCD核心


13

三江平原水稻生产的碳足迹评价

土壤与作物

王毅勇

于冰

田有

2023.12

(01):10-17

CSCD核心


14

基于DPSR模型的宝鸡市水环境评价及障碍因子诊断

西安理工大学学报

周超凡

王毅勇

田思婷

2023.07.18网络首发

CSCD核心


15

关中平原城市群脆弱性时空演变与驱动因子

中国沙漠

徐晨曦

万红莲

何若楠

2023.43

(06):111-120

CSCD核心


16

寒潮灾害预警下公众情感响应与时空分异研究

地理空间

信息

殷鹏

周旗

魏倩枝

万红莲

2023.21

(03):90-94

CSCD核心


17

基于微博用户情感分析的城市幸福感影响因素与空间分异研究

地理空间

信息

何若楠

倪敬峰

徐晨曦

魏倩枝

万红莲

2023.21

(05):18-21

CSCD核心


18

关中平原城市群PM2.5人口暴露风险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环境科学与管理

刘磊玉

张军

2023.48(06)

CSCD核心


19

基于Citespace的重金属源解析热点与趋势研究

环境科学与管理

彭鸽

李旭

张军

2023.48

(01):72-77

CSCD核心


20

基于PMF模型的宝鸡市不同时期地表灰尘重金属来源解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李雨茹

吴韬

张军

2023.37

(06):147-154

CSCD核心


21

气候变化与土壤侵蚀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地球环境

学报

郁科科

李爱珍

刘利鹏

张超

蓝江湖

2023.01.20网络首发

CSCD核心


22

六盘山朝那湫湖泊沉积物Rb/Sr比值及其古气候意义

第四纪研究

郁科科

刘利鹏

李爱珍

2023.43

(1):122-130

CSCD核心


23

陕西省PM2.5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研究

地球环境

学报

易文利

田苗

郑浩浩

2023.14

(1):98-109

CSCD核心


24

湖北省AQI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河南科学

冯诗格

易文利

田苗等

2023.41(9)

CSCD核心


25

分子印迹TiO2/AS/MFAC的制备及其对水中诺氟沙星光催化性能

水处理

技术

耿雅妮

戴恩华

王国兰

金梓函

张军

2023.49

(03):77-82.

CSCD核心


26

宝鸡市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甘肃科学

学报

耿雅妮

王玥

高煜

张军

2023.35(03)

CSCD核心


27

基于SWOT-AHP模型的红色旅游发展战略——以延安市为例

湖北农业

科学

焦军同

靳美娟

李悦

2023.2

CSCD核心


28

旱区间作水分高效利用机制探讨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任媛媛

赵兰兰

张岁岐

2023.5

CSCD核心


29

陕西关中地区大气氮湿沉降特征分析

河南科学

梁婷

陈炜

张彦军

2023.41(03)

CSCD核心


30

秦岭中段太白山以北不同海拔土壤碳··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安徽农业

科学

李丹

范拴喜

孙旻涵

黄意成

2023.51

(9)49-52+64

CSCD核心


31

宝鸡地区L1-S5黄土和古土壤水分入渗及影响因素

水土保持

研究

王长燕

杨树瑶

郁耀闯

龚兰兰

2023.12

CSCD核心


32

基于 WRF模式的渭河上游夏季降水及气温模拟

水土保持

研究

胡浩楠

刘引鸽

2023.30(4)

CSCD核心


33

免耕条件下蚯蚓对农田水分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中国农学

通报

熊丽军

马莉

宋佃星

2023.6

CSCD核心


2023年度出版专著


序号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1

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与实践创新研究

王振华,

黄松,张蓓蓓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23.4.1


2022年度授权专利


序号

名称

类型

发明人

申请

(授权)

时间

申请

(授权)号


1

一种目标鱼类通过鱼类通道的通过率检测系统及方法

发明

专利

赵钺

2023.4.14

ZL201710884385.6


2

爬行动物通道监测系统及爬行动物通道有效性判定方法

发明

专利

赵钺

2023.5.2

ZL201710883256.5


3

一种具有记忆功能的钥匙收纳装置及其记忆方法

发明

专利

赵钺

2023.4.21

ZL201710645858.7


4

一种城市路面径流收集系统

发明

专利

赵钺

2023.4.21

ZL201710396224.2


5

一种加装型可调节高度的盥洗池

发明

专利

赵钺

2023.2.24

ZL201710838694.X


6

一种内置式计算机多重散热装置

发明

专利

张辉,

张蓓蓓

2023.4.25

ZL201710978080.1


7

一种便于更换土壤的蚯蚓养殖床

实用

新型

马莉

2023.12.1

202321135565.1


8

基于多元要素融合的生态保护管理系统v1.0

软件

著作

刘引鸽,包江川,陈浩

2023.11.2

2023SR1358727


9

基于遥感生态影像数据智慧处理系统v1.0

软件

著作

刘引鸽,张翀,

张俊辉

2023.11.27

2023SR1508688


2023年度获得科研奖励


序号

名称

获奖

级别

获奖时间

获奖人

授奖单位


1

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

2023

任莉君,张改妮,

窦树梅,雷霁,李慧勤等

陕西省

教育厅


2

宝鸡市第十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二等奖

2023

张军,耿雅妮,高煜,

杨明航,戴恩华等

宝鸡市人民政府


3

宝鸡市第十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三等奖

2023

王子梦,万红莲,

石雯洁,何若楠,赵小刚

宝鸡市人民政府


4

宝鸡市第十七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

三等奖

2023

文彦君,李晓宇,

万红莲,徐彬,王祎楠

宝鸡市人民政府

三、人才培养

(一)招生选拔

注重研究生招生工作,保障生源质量。通过网络媒体、现场宣讲等广泛进行招生宣传,扩大招生口径;根据现行研究生招生生源情况,修订了研究生招生科目及参考书目。地理与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计划依据宝鸡文理学院下达指标,结合学院研究生导师专业背景、学术方向分二级学科制定相应招生计划。重视研究生招生工作,通过多媒体广泛进行招生宣传,严格研究生初复试程序及要求,保障招生工作。2023年度共招收地理学学术型研究生42名研究生入学后,师生互选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导师与研究生双选制度进行研究生分配。同时修定了《地理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名额分配办法》,依据职称、在研科研项目、研究生培养质量等动态调整分配名额。

研究生教育是学校高层次学历教育,是学院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实现地理学研究生数量与质量的提高,为研究生培养奠定基础。

1.成立学院研究生招生宣传领导小组,采用各线上平台和线下宣讲相结合的方式,宣传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优越的培养条件。

2.与生源院校保持紧密联系,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广泛宣传我院研究生培养的优势,从历史沿革、发展规模、教学科研条件、师资力量等凸显我院学位点办学特色与实力。

3.参加学校组织的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通过现场咨询会、考研动员会等,在校内实现全院覆盖,并积极展示学院研究生培养水平。

(二)教育教学

1、思政教育

地理学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价值引领,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升培养质量。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课程育人能力培训,认真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加强了研究生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重视研究生安全和心理健康工作。

2)充分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实现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为总体目标,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研究生导师培养第一责任人身份,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模范引领作用,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辅导员教师队伍。

4)结合地理学学科特点,注重社会实践工作,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培养学生成为独立的思考者、终身的学习者、公共事业的参与者。搭建地理知识科普平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利用教学资源开放地质展厅、天文观测平台、数字星球系统等,向校内同学和校外市民讲解科普地理知识,宣传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2、课程教学

认真学习贯彻贯彻落实中省、学校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宝鸡文理学院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导师责任制。通过导师组、副导师制度,贯通导师资源,实现研究生院内资源共享、联合培养

贯通研究培养全体系。以巩固基础地学知识、掌握现代分析方法、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启发科研创新意识为根本出发点,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从事基础教育和科学研究的创新性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加强制度建设,夯实研究生管理、教育、创新能力、保障等全过程、全方位质量监控与支撑保障体系。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三全育人体系,实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地理学研究生培养注重构建研究生课程的体系化设置,分设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科研学术活动、实践活动等课程类别,实现课程类别的多元化组合。2023年度,地理学研究生共开设课程18门,其中学科基础课3门,专业专干课6门,专业选修课8门,实习实践课程1门。针对学院研究生本科专业学缘背景差异性的特点,一方面在研究生课程体系外,要求跨专业学生选修学科方向的本科课程,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设置主干课程与方向课程结合的课程体系模式,既注重宽口径的培养,也注重研究生研究方向的深化。

2023年度开设的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不含全校公共课)

序号

课程名称

课程

类型

学时/

学分

授课方式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

院系

1

地理学理论与前沿

学科

基础课

刘引鸽

教授

地环院

54/3

线下

2

地理系统与资源环境

学科

基础课

张俊辉

教授

地环院

54/3

线下

3

数理统计方法与应用

学科

基础课

文彦君

教授

地环院

54/3

线下

4

地理信息学与地图学

学科

基础课

张翀

讲师

地环院

54/3

线下

5

灾害原理、评估与响应

专业

方向课

刘引鸽

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6

水资源系统管理与优化

专业方向课

王毅勇

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7

专业英语与文献

专业方向课

包光

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8

高等自然地理学

专业方向课

张俊辉

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9

社会文化与乡村振兴

专业

方向课

宋佃星

副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10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

研究

专业

方向课

张彦军

副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11

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

专业

方向课

徐玉霞

副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12

国土空间规划理论与

实践

专业

方向课

陈姗姗

讲师

地环院

36/2

线下

13

科学计算语言编程

专业

方向课

张翀

讲师

地环院

36/2

线下

14

环境评价与规划

专业

方向课

刘璐

讲师

地环院

36/2

线下

15

遥感科学与技术

专业

方向课

张翀

讲师

地环院

36/2

线下

16

全球定位系统

专业

方向课

俱战省

讲师

地环院

36/2

线下

17

高等经济地理学

专业

方向课

丁永霞

讲师

地环院

36/2

线下

18

GIS程序与设计

专业

方向课

李兰

讲师

地环院

36/2

线下

19

野外综合实践

实践

课程

张俊辉

陈炜

陈姗姗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地环院

3

学分

线下

3、学术训练

锚定学科前沿,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紧密围绕陕西省发展需求,以秦岭和渭河谷地为主线,延伸渭河流域文化遗存,聚焦秦岭和生态文明建设,串联相关研究内容,凸显灾害和国家战略及区域发展需求的关联,坚持灾害演变与文明演化、区域灾害监测与分析、区域灾害机理模拟与评估、灾害和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等四个科研方向,进一步形成灾害学研究特色。首先从研究生导师入手,要求导师在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积极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次,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术报告活动,使学生通过学术交流,接触了学术前沿、丰富了专业知识、拓展了学术视野。

2023年度研究生参与学术训练的代表性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获奖、论文、专著、专利、赛事名称、展演、创作

设计等)

获奖类别及等级,发表刊物、页码及引用次数,出版单位及总印数,专利类型及专利号,参赛项目及名次,创作设计获奖

时间

学生

姓名

收录

类别

1

Molecular Composition, Seasonal Variation, and Size Distribution of n-Alkanes, PAHs, and Saccharides in a Medium-Sized City of Guanzhong Plain, Northwest China: Evaluation of Control Measures Executed in the Past Decade

Toxics

2023.4

冯瞧

SCI

3

2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in Water Sediment and Study on Pollution Mechanism —Taking the Weihe River Basin in China as an Example

processes

2023.1

廖欣

SCI

3

3

Weathering Intensity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on Decadal Scales: A Record of Rb/Sr Ratios from Chaonaqiu Lake Sediments, Western Chinese Loess Plateau

Water

2023.5

刘利鹏

SCI

3

4

某燃煤电厂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源解析

环境科学

2023.6

李旭

EI

5

Variation of Vegetation Water Use Efficiency and Its Response to Climate Based MODIS Products in Baoji Area,China

PROCEEDINGS

OF SPIE

2023.6

苏扬

EI

6

基于PMF模型的宝鸡市不同时期地表灰尘重金属来源解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3.6

李雨茹

CSSCI

7

气候变化与土壤侵蚀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地球环境学报

2023.1

李爱珍

CSCD

8

六盘山朝那湫湖泊沉积物Rb/Sr比值及其古气候意义

第四纪研究

2023.1

刘利鹏

CSCD

9

陕西省PM2.5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区域差异研究

地球环境学报

2023.1

田苗

CSCD

10

三江平原水稻生产的碳足迹评价

土壤与作物

2023.3

于冰

核心

11

秦岭中段太白山以北不同海拔土壤碳··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安徽农业科学

2023.5

李丹

核心

12

基于Citespace的重金属源解析热点与趋势研究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3.2

李旭

核心

13

宝鸡市秦岭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基于生态源地识别与最小累积阻力模型

河南科学

2023.4

刘培

核心

14

基于DPSR模型的宝鸡市生态环境安全评价及其障碍因子研究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3.6

周超凡

核心

15

关中平原城市群PM2.5人口暴露风险时空演变特征研究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3.6

刘磊玉

核心

16

基于微博用户情感分析的城市幸福感影响因素与空间分异研究

地理空间信息

2023.6

殷鹏

核心

17

寒潮灾害预警下公众情感响应与时空分异研究

地理空间信息

2023.3

殷鹏

核心

18

宝鸡市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

甘肃科学学报

2023.3

王玥

核心

19

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性及碳平衡分区--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

江西农业学报

2023.4

徐聪宝

核心

20

宝鸡地区L1-S5黄土和古土壤水分入渗及影响因素

水土保持研究

2023.12

杨树瑶

核心

21

菊芋(Helianthus tuberosus)对镉、铅、锌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潜力

地球与环境

2023.10

黄意成

核心

22

基于遥感生态指数的水土流失防治区生态环境时空评价变化——以宝鸡市为例

江西农业学报

2023.7

张扬洋

核心

23

湖北省AQI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河南科学

2023.9

冯诗格

核心

4、学术交流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王少华、黄文江,北京师范大学方修琦、王民,华东师范大学王民,中国科学院地理环境研究所谭亮成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马柱国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所葛永刚华东师范大学王格慧陕西师范大学李君轶等学者进行学术报告60余场;积极参加陕西省教指委地矿类工作委员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空间信息技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等会议,拓展学术视野。对接高水平高校(院所),开展业务培训提升,外派2名博士分别赴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进行研究访学活动。

5、学位论文

加强研究生学位授予全过程管理。严格研究生开题、中期审核及毕业论文撰写、预答辩、答辩环节,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2023年度38名研究生顺利毕业,获硕士学位。自然地理学学位论文研究内容集中在环境变迁、用地类型及驱动因子、环境变化及效应等,研究区域集中在关中平原及渭河流域等。人文地理学学位论文以全球变化人类响应、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为主,研究区域以陕西省为集中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多以GIS手段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区也以关中和渭河流域为主。学位论文按100%比例,经查重、盲审、答辩等环节,毕业论文质量优良。

6、学位授予

2023年度38名研究生,经3年培养完成相应课程要求,学位论文经答辩后通过,均达到毕业条件,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三)奖助体系

学校构建了以助为主、以奖为辅和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奖助学金体系,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该体系主要由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三助岗位津贴、困难补助、国家助学贷款等组成。

2023年获得各类奖助学金的研究生人次统计表

在校

硕士生数

国家奖学金

学业奖学金

国家助学金

硕士

获奖人次

获奖

比例

硕士

获奖人次

获奖

比例

资助

人次

资助

比例

168

1

0.59%

111

66.07%

168

100%

(四)就业发展

2023届地理学研究生毕业38名,其中自然地理学23名,人文地理学10名,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5名。从就业区域看,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陕西省,西部次之,东部地区就业学生总数较少。毕业生面向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就业人数较多,主要从事中学教育工作。学生就业情况良好,学生就业行业多元化,主要分布在教育、信息传输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金融业等领域。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地理学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教育及公众素养提升等领域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地理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更加广阔。通过第四、第五轮学科评估用人单位反馈,硕士究生毕业得到了企事业单位的良好评价。一些单位在反馈意见中表示,毕业生工作能力强,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敬业奉献精神,且有极强的自学能力,工作中勤于实践,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社会贡献

  1. 充分发挥综合性、区域性学科特色,在秦岭山区生态扶贫、渭河流域综合治理、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区域灾害预警和灾害风险评估等领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地理学科团队参与了全国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及一市一策、国土空间规划编制项目等服务地方项目,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撑。

  2. 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地方科技咨询、区域智库建设等工作,服务于学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由李景宜、张俊辉教授为首席专家申报的宝鸡文理学院科协综合减灾与生态文明决策咨询专家团队获批陕西省科协决策咨询专家团队;1名教师任职省学科(专业)建设和研究生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名教师获聘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多人担任国家、省、市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咨询、决策专家与管理专家。

  3. 依托地理学科教学及科研平台,积极开展公众科普活动。一方面服务于公众地理类科学素养提升,另一方面通过天文中地球认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地理知识感受祖国大美河山,激发爱国情怀等,从而实现地理素养提升与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多目标,充分推进思想文化建设。

    五、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计划

    参照地理学博士学位授权审核申请基本条件、第五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一流学科建设要求等,对标查找学科建设存在的差距,主要从学科方向与特色、学科队伍、人才培养、培养环境等方面进行对标分析。

  4. 学科方向与特色

    地理学学科立足秦岭山地、渭河流域,聚焦灾害演变与文明演化、区域灾害监测与分析、区域灾害机理模拟与评估、灾害和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等四个科研方向,初步形成了区域综合减灾的学科特色。但学科优势尚不显著,未形成学科高地,同时囿于野外监测、人才队伍等短板问题,仍缺乏解决重大地学问题的能力。

  5. 学科队伍

    学科队伍教师职称、学缘结构矛盾突出。现学院专职教师中青年比例较高,科研团队中缺少组织重大科学课题的领军人才。部分教师学科背景与专业需求不匹配,现地理学科队伍中,生态学、生物学、地质学、农学等学缘博士人员较多。与地理学科关系紧密的存在短板,如城乡规划、相关工科专业博士学位教师人才不足,工科专业同时缺乏主持国家级重大或重点项目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成员数量少。同时,初步构建的研究团队内部缺乏深层次融合,团队之间协作性不强。

  6. 人才培养

    目前,地理学科形成了较为完成的学科体系,研究生培养学科方向相对齐全,设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三个学科方向,但本科培养阶段未设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同时研究生培养过程注重课程系统性、前沿性,同时开设了实践类课程2门,但目前缺乏英文课程,同时研讨类与实践类课程比例较低,研究生培养模式仍存在本科化现象。

  7. 培养环境

    近年来,地理学科基于综合减灾、生态环境评估等,开展了大量的服务地方课题。近3年,科研经费近1400万,但科研经费多为服务地方课题,纵向科研经费数量不足。纵向课题增长缓慢,特别是高层次项目培育工作仍不足,高层次科研奖励突破难度较大。学院学术交流情况良好,但参与国际性会议较少,大型会议的召集人缺乏。

  8. 平台条件

    重点实验室实验仪器出现老化、故障等问题,限于维修资金问题,设备运转不稳定,部分仪器甚至出现使用停滞状态;由于缺少重点项目的支撑带动,仪器使用率不高;仪器合作共享不足,实验室仪器长时间未校验,缺乏相应资质,承接外来样品检验能力不足;实验室仪器设备购置无长时间规划,设备配置仍不甚合理,未形成仪器设备系统化运行,设备合力未发挥;仪器专人管理人员不足,管理人员管理及仪器维护能力不足。

     

部分 2024年度学位点建设计划

  1. 持续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形成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大格局。把立德树人融入到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深入挖掘专业课程的育人元素,以专业核心课的课程思政改革为试点,实现所有课程全覆盖。

  2. 进一步加强学院内涵式建设,以国家一流专业获批为契机,师范专业认证为引领,强化专业建设;围绕课堂革命 陕西行动,打造以一流课程为标准的金课,形成以多门校级及省级一流课程为基础的课程群,构建课程教学团队。认证筹划,积极准备,做好地理科学专业师范认证各项准备工作;筹备环境工程专业工科认证工作;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课程思政化教学;加强省级以上教改课题和省级一流课程申报工作;充分准备,积极谋划,做好校级教学成果奖申报,在省级教学成果奖方面再有突破。

  3. 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学生实践能力。加强实践基地建设,与实习单位积极开展多方面合作;通过合理规划实习路线、分配专业教师等多举措保证地理大类野外实习质量;抓好工科实习,强化工科实践过程;规范实验课程教学。未来将加强与企业深入交流,通过学生进企业、邀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指导学生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形式,切实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4. 进一步加强双创成效。成立学生创新创业中心,通过加强宣传进力度、提供实践条件等形式,提高学生在创新创业训练方面的参与度及兴趣,提高双创效果;积极组织参加全国地理师范生讲课技能大赛、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争取获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项数量有新突破。

  5. 完善制度建设,争取经费支持。健全组织机构,规范管理、运行、人员职责等多项规则制度,重点涉及重点实验室团队建设及考核方案、管理人员职责、设备管理使用规范等。在原有省拨、校拨经费的基础上,拓宽建设经费来源渠道,充分利用横向课题经费中学院统筹部分,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实验室建设,充分发挥建设经费绩效考核机制。

  6. 聘专引智,充实科研队伍。利用学校政策,健全引才、留才和育才机制。系统规划人才队伍建设需求,引进紧缺人才,补强人才短板;培育学术带头人,形成指导专家+带头人+骨干成员的科研团队,出台科研团队组建、考核与激励机制。

  7. 坚持专家引领,培育科研增长点。强化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方向引领,结合重点实验室科研方向与人员力量谋划布局重点项目申报,以重点项目为依托,凝练科研成果,培育省部级科研奖项;按基础研究方向内容凝练,服务地方类型拓展的思路,分类别实施科研计划。

  8. 开拓思路,积极创新合作共享模式。努力拓展与构建校际、校企、校地以及与外国高校合作的新模式。争取与省内外高校、地方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关系,提高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激励科研团队和个人关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与优势,积极寻求并开展校地、校所和校企的深度合作

  9. 执行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实验仪器购置计划,同时强化大型科研实验仪器的日常维护及运行工作。

 


上一条:宝鸡文理学院2023年度中国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报告

下一条:宝鸡文理学院2022年度研究生教育发展质量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