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位管理 / 质量保障 / 正文


宝鸡文理学院2022年度地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报告

2023年04月12日  浏览次数:[]

 

第一部分 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培养目标

立德树人为根本遵循,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了解地理学发展前沿与现状,掌握地理学野外工作方法、室内分析技能及地理计算方法,具有地理信息科学与遥感等技术能力,具备运用现代地理学理论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能相对独立从事地理学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研究生达到:

1. 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

2. 在地理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实验和实践能力;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具有创新精神,具备从事相关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专门技术、管理工作及学术交流能力;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尊重他人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与成果。

3. 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的阅读、写作、翻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与应用能力;能够以外国语为工具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研究、教学和业务工作。

4. 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科方向

1.自然地理学:区域气候变化与文明演化、区域灾害监测与分析、生态环境分析与评价

2.人文地理学:灾害和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国土空间开发与规划、城市与区域发展、灾害感知与评估

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学计算与模型、区域灾害机理模拟与评估、资源环境与GIS

三、学位标准

对培养的硕士研究生,需要满足课程要求,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平,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方可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1.课程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应修满学分34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22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7学分、学科基础课9学分、专业主干课6学分,专业方向课8学分,科研学术活动与实践活动4学分。硕士研究生课程均应按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成绩考核,经考核通过方能取得规定的学分。  

2.科研活动

研究生必须完成一项与本学科相关的科研工作,具体形式包括参与科研课题研究、整理文献资料、撰写研究报告等,由导师进行考核,考核合格后获得1个学分。

3.学术活动

1)研究生须参加导师定期组织的研究例会,汇报研究进展,开展学术讨论。硕士研究生至少每月一次。

2)研究生在全校范围内至少参加10次学术讲座或学术沙龙。

3)硕士研究生应在一定范围内一次学术报告。

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同时达到上述要求者,取得1个学分。研究生培养学院负责研究生学术活动的具体考核工作。

4.实践活动

研究生应通过实践活动了解国情、了解社会,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服务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5. 获得学位应达到的科研创新能力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方可获得学位:

1)论文成果:以第一或第二作者身份在本学科领域内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以上(以刊发或录用通知为准),研究生为第二作者时,第一作者应为其导师;或者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其论文集上以第一或第二作者撰写并公开刊发的论文。以上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应为宝鸡文理学院

2)专利成果:第一或第二人申请获批的各项专利类成果,研究生为第二人时,第一人应为其导师;

3)实践成果:指研究生以前两位作者主要参与撰写且被市级以上政府所采纳的咨询报告、实施方案等。

4)项目研究报告: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并撰写相应的研究报告(不少于2万字),需由导师出具证明。

6.学位论文要求

研究生入学的第四学期开学后一个月内进行中期考核,学习成绩合格并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硕士生,进入硕士论文撰写阶段。

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硕士学位论文可以是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也可以结合科研攻关任务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但须有自己的见解或特色。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论文检测、论文预审、通讯评审与论文答辩等环节。

1)研究计划

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拟定学位论文的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一个学期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学院备案。

2)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报告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内完成,由本学院召开开题答辩会。

3)论文预审

学位论文初稿完成后,先由研究生进行自检自查,主要检查学位论文是否符合规范,再由指导教师进行学位论文审查。导师审查通过后,由本学院组织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教师对论文进行预审。

4)论文检测、通讯评审与答辩

对预审合格的学位论文,按依次通过的原则进行论文检测、预评审、通讯评审和答辩等环节。学位论文的检测、预评审、通讯评审与答辩办法按照学校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四、基本条件

学院教师队伍以教授、副教授及青年博士为主体,正高级职称10人,其中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2人;副高级职称21人;博士学位教师43人。教师队伍中有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省级人才2人,陕西省科技新星2人,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3人,陕西省高等学校教指委委员1人。多人获聘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青年专家学者、宝鸡市决咨委专家、宝鸡市应急管理专家。

学院现有地理学学术型研究生导师34人,其中自然地理学19人,人文地理学11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4人。现导师队伍中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32人。

学院拥有陕西省重点学科——地理学,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学科教育(地理)、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授予点;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目前有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测绘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地理学专业是陕西省 特色专业,地理科学是陕西省本科一流专业, 陕西本科 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并于2022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环境工程专业为校级一流专业。地理学课程团队是省级教学团队,环境学和人文地理学课程团队是校级教学团队。

学院现有陕西省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陕西省理科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教学实践平台;有地理科学、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和测绘工程等4个基础教学实验平台,5个野外综合实习基地,8个教学实习基地和19个工科生产实习教育实践基地。《中国地理》《全球变化》和《植物地理学》为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全球变化》《人文地理学》为陕西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人文地理学》和《中学地理学科教学论》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师在陕西省教师教学比赛、微课教学比赛、校级教学荣获一等奖等荣誉。学院多年来承担了多项省级及校级教改项目,并先后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8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0项。

学院现有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陕西省生态环境检验检测与评估综合服务平台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科技资源共享开放平台。获建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清华大学)陕西工作站,宝鸡市自然历史文化遗存与空间技术信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宝鸡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和宝鸡市地理学会挂靠我院。学院充分发挥综合性、区域性学科特色,立足学科前沿与社会需求,在流域综合治理、区域灾害评价与综合减灾、全球变化、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与整治及地理教育等领域,开展了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研究。近5年,承担厅局级以上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在《地理学报》《地理科学》《生态学报》《中国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Atmospheric Environment》等相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获陕西省自然科技成果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奖和宝鸡市自然学术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五、管理服务

学院构建了党政一体的研究生管理服务体系,现有管理人员6名。学院党委书记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及意识形态工作,统筹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学院院长统筹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学院党委副书记负责研究生党、团员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主管研究生副院长负责研究生具体工作计划,研究生教学计划的实施等;研究生辅导员开展研究生思想教育、学术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 日常管理(奖助贷补)等工作的组织、实施;研究生教学秘书协助主管领导做好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等。

六、制度保障

学院严格执行宝鸡文理学院制定的《宝鸡文理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基本规程(试行)》《宝鸡文理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宝鸡文理学院研究生任课教师资格与工作职责暂行规定》《宝鸡文理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暂行办法》等保证研究生日常教学的规范及教学培养工作。

依据《宝鸡文理学院研究生中期考核筛选办法(试行)》《宝鸡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宝鸡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检测管理办法(试行)》《宝鸡文理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修订)》等文件,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根据《宝鸡文理学院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办法》,出台《地理与环境学院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细则》《地理与环境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等制度,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将师德师风教育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开设师德教育专题,在职教师培训把师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实践反思、典型案例评析、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鼓励将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进课堂,用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切实增强师德师风教育效果。

同时学院修订了《地理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名额分配办法》《地理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细则》等,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规范化。

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过程管理,学校与学院双强化,期中与期末双结合,并分别召开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学生座谈会,全方位了解研究生课程教学设置、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学习情况,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水平,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第二部分 2022年度学位点建设情况

一、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现有地理学学术型研究生导师34人,其中自然地理学19人,人文地理学11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4人。现导师队伍中教授12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32人(见下表)。

地理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信息(学术型)

序号

导师姓名

年龄

学历

职称

招生专业

1

王毅勇

56

博士

三级教授

自然地理学

2

张俊辉

45

博士

教授

自然地理学

3

包光

41

博士

教授

自然地理学

4

张蓓蓓

39

博士

教授

自然地理学

5

易文利

47

博士

教授

自然地理学

6

张军

48

博士

教授

自然地理学

7

周变红

46

博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8

马莉

40

博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9

郁耀闯

42

博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10

耿雅妮

45

硕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11

郁科科

37

博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12

范拴喜

41

博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13

赵钺

34

博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14

赵倩

37

博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15

张彦军

37

博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16

刘植

35

博士

讲师

自然地理学

17

任媛媛

36

博士

讲师

自然地理学

18

陈炜

39

博士

讲师

自然地理学

19

王参军

43

博士

教授

自然地理学

20

周旗

59

博士

二级教授

人文地理学

21

万红莲

53

博士

教授

人文地理学

22

文彦君

44

博士

副教授

人文地理学

23

徐玉霞

44

硕士

副教授

人文地理学

24

宋佃星

40

博士

副教授

人文地理学

25

王长燕

43

博士

副教授

人文地理学

26

陈姗姗

38

博士

讲师

人文地理学

27

丁永霞

36

博士

讲师

人文地理学

28

井静

38

博士

讲师

人文地理学

29

刘辉

45

博士

教授

人文地理学

30

赵昕

43

博士

副教授

人文地理学

31

李景宜

52

博士

二级教授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32

刘引鸽

57

博士

三级教授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33

张翀

36

博士

讲师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34

俱战省

37

博士

讲师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全国全省、学校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和《宝鸡文理学院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落实导师责任制。通过导师组、副导师制度,贯通导师资源,实现研究生院内资源共享、联合培养;并强化与高水平高校(院所)的联合培养。

在研究生导师队伍中不断塑造和宣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典范。学院教师立足岗位,坚持德育、教育、科研、服务地方多头促进,获得了多项荣誉。学院现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陕西省省级人才2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陕西省普通高校杰出青年人才”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2020-2024年陕西省高等学校教指委委员1人,陕西省春笋计划指导专家3人,陕西省秦岭生态保护青年学者2人,并有多人被聘为宝鸡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及宝鸡市应急管理专家。

各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二级学科方向

自然地理学

专任教师

姓名

张俊辉

性别

出生年月

1977,05

技术

职称

教授

所在院系

地环院

最终学位或最后学历

(学校、专业、时间)

博士兰州大学,

自然地理学,2013.06

招生领域

(方向)

自然地理学

简介

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环境磁学与城市污染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主持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重点规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地理研究》《中国环境科学》等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获陕西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一等奖、宝鸡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多项。

近五年代表性成果(限3项)

成果名称

(获奖、论文、专著、专利、咨询报告等名称)

获奖类别及等级,发表刊物、页码及引用次数,出版单位及总印数,专利类型及专利号

时间

署名

情况

备注

关中盆地西部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磁性变化机制研究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1,37(01):110-124

2021.7

第一

CSCD

渭河宝鸡市区段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10):131-137

2019.7

第一

CSCD

渭河沉积物的磁学特征及其对降雨量的响应

地球与环境,

2019,47(03):235-245.

2019.5

第一

CSCD

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限3项)

项目名称

项目级别

项目

来源

起讫

时间

经费

(万元)

地方高校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优化和实施路径研究

省部级

陕西省教育厅

2021.12-

2023.11

4

宝鸡文理学院生态环境检验检测与评估综合服务平台

省部级

陕西省科技厅

2021.1-

2022.12

40

关中盆地西部全新世早中期气候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19.1-

2022.12

58

近五年主讲课程情况(限3门)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学时

授课对象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

地理系统与

资源环境

54

2021级研究生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

高等自然

地理学

36

2021级研究生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

全球变化

54

地理科学专业

各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二级学科方向

自然地理学

专任教师

姓名

包光

性别

出生年月

1981,11

技术

职称

教授

所在院系

地环院

最终学位或最后学历

(学校、专业、时间)

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第四纪地质学,2011.07

招生领域

(方向)

自然地理学

简介

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瑞典哥德堡大学访问学者,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陕西高校两优一先优秀共产党员、宝鸡市突出贡献拔尖人才、中国地理学会树木年轮工作组(筹)理事。主要从事树木年轮学与全球变化;区域水文气候要素演变与适应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等10余项;发表核心以上学术论文30余篇,SCI检索20篇,包括中科院SCI一、二区多篇;《科学通报》。论文被IPCC特别报告引用,学术网站Research Gate结果显示论文被引用600余次。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陕西省春笋计划优秀课题高校指导教师;主流SCI期刊审稿人。

近五年代表性成果(限3项)

成果名称

(获奖、论文、专著、专利、咨询报告等名称)

获奖类别及等级,发表刊物、页码及引用次数,出版单位及总印数,专利类型及专利号

时间

署名

情况

备注

Streamflow variability in the past four centuries for the largest tributary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its teleconnection with large-scale climate forc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21, 1-17. https://doi.org/10.1002/joc.7479 SCI一区)

2021

第一

兼通讯

SCI

Drought variability in eastern Mongolian Plateau and its linkages to the large-scale climate forcing

Climate Dynamics, 2015, 44:717-733.

2015

第一

兼通讯

SCI

Mongolian pines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in the Hulun Buir steppe, China, respond to climate in adjustment to the local water supp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2015, 59: 1-10.

2015

独立

作者

SCI

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限3项)

项目名称

项目级别

项目来源

起讫

时间

经费

(万元)


北方农牧交错带主要气候因子变化的树轮年代学研究

省级

陕西省科学

技术厅

2016.5-

2018.4

20


南水北调水源区汉江上游径流变化的树轮记录及其气候影响机制研究

省级

陕西省科学

技术厅

2019.1-

2020.12

3


蒙古高原东部季风区水文气候变化的乡土种树轮记录对比研究

省级

国家重点实

验室

2022.1-

2023.12

3


近五年主讲课程情况(限3门)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学时

授课对象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

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

36

2020级研究生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

水文学

36

2020级本科生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

气象气候学

54

2021地理科学本科生


各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二级学科方向

人文地理学

专任教师



姓名

刘引鸽

性别

出生年月

1965.11

技术

职称

教授

所在院系

地环院



最终学位或最后学历

(学校、专业、时间)

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自然地理学,2013.06

招生领域

(方向)

自然地理学



简介

理学博士,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与适应、水资源及水文循环、地理信息与遥感、生态环境变化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国家社会科学项目3项,主持及参与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重点规划项目、国家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SCI EICSCDCSSCI及其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宝鸡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等奖项多项。



近五年代表性成果(限3项)

成果名称

(获奖、论文、专著、专利、咨询报告等名称)

获奖类别及等级,发表刊物、页码及引用次数,出版单位及总印数,专利类型及专利号

时间

署名

情况

备注



Precipitation Simulation from the Cumulus Convection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Based on the WRF Model in the Weihe River Basin, china

Journal of Physics2021, 2006,1-10

2021.9

第一

EI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s on mountain glaciers during 1960-2017 in western China

J.Arid Land,

2019,11(4):537-550

2019.6

第一

SCI

 



渭河流域上游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20,31(06):1-8.

2020.12

第一

CSCD



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限3项)

项目名称

项目级别

项目来源

起讫

时间

经费

(万元)



气候变化条件下宝鸡地区生态演变机制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省部级

陕西省

科技厅

2021.12-

2023.12

5



2百年来渭河流域气候变化水文效应特征与机制研究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18.1-

2021.12

70



近五年主讲课程情况(限3门)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学时

授课对象



2019—2020学年

第二学期

全球变化与

区域响应

36

2020级研究生



2020—2021学年

第二学期

气象学气候学

54

2020级地理

科学专业



2021—2022学年

第一学期

自然资源学

54

2019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各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二级学科方向

地图学与地理

信息系统

专任教师

姓名

李景宜

性别

出生年月

1970,09

技术

职称

教授

所在院系

地环院

最终学位或最后学历

(学校、专业、时间)

博士兰州大学,

自然地理学,2006.06

招生领域

(方向)

地图学与地理

信息系统

简介

理学博士,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9),陕西省特支计划2019),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宝鸡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党代表,现任宝鸡文理学院副校长。主要从事区域环境演变、风险分析及综合减灾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多项。

近五年代表性成果(限3项)

成果名称

获奖、论文、专著、专利、咨询报告等名称)

奖类别及等级,发表刊物、页码及引用次数,出版单位及总印数,专利类型及专利号

时间

署名

情况

备注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以宝鸡市中东部为例

江西农业学报,

2020,32(11):125-129

2020.11

通讯

核心

陕西省榆林市土壤侵蚀动态演变及预测

安徽农业科学,

2020,48(13):63-69+77.

2020.7

通讯

核心

基于地形圈闭与河网水系的宝鸡市城市内涝对策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19,26(02):384-388.

2019.3

通讯

CSCD

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限3项)

项目名称

项目级别

项目

来源

起讫

时间

经费

(万元)

特支计划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区域发展人才

省部级

陕西省

人事厅

2020.7-

50

陕西省渭河中下游洪水资源化利用项目前期工作

省部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3-

2020.12

50

渭河流域洪水资源化效益风险评估与安全利用

省部级

陕西省

科技厅

2017.1.-2018.12

3

近五年主讲课程情况(限3门)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学时

授课对象

2020—2021学年

第二学期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36

2021级研究生

2021—2022学年

第一学期

地理学前沿与

专题

36

2021级研究生

2020—2021学年

第一学期

地理学前沿与

专题

36

2020级研究生

各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二级学科方向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专任教师


姓名

王毅勇

性别

出生年月

19669

技术

职称

教授

所在院系

地环院


最终学位或最后学历

(学校、专业、时间)

博士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环境科学,2005.07

招生领域

(方向)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简介

理学博士,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完成了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与风险评估技术湿地下垫面冷湿空间过程数值模拟研究湿地冷湿气候效应观测研究等国家项目和陕西省项目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胁迫下渭河流域湿地保护红线研究,项目组织管理经验丰富。发表了与湿地相关的 90 多篇研究论文,2018 年合作出版的《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气候变化对湿地影响与风险研究》专著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和生态功能的影响。


近五年代表性成果(限3项)

成果名称

(获奖、论文、专著、专利、咨询报告等名称)

获奖类别及等级,发表刊物、页码及引用次数,出版单位及总印数,专利类型及专利号

时间

署名

情况

备注


渭河湿地生态功能评价

湿地科学,

2021, 19(4 ): 399-406

2021.8

第一

CSCD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dryland farming of soybeans in the Sanjiang Plain, China.

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 Vol.

(29) 7219–7227.

20216

第一

SCI

 


渭河陕西段流域洪水淹没状况拟合研究

湿地科学,

2021, 19(4): 407-413.

2021.8

第五



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限3项)

项目名称

项目级别

项目

来源

起讫

时间

经费

(万元)


陕西省应急管理领域科技信息化专项课题

省部级

陕西省

2021.11-

2022.6

6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无水文资料中小河流洪水致灾临界面雨量研究

省部级

陕西省科技厅

2020.1-

2021.12

6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胁迫下渭河流域湿地保护红线研究

省部级

陕西省教育厅

2018.1-

2020.12

3


近五年主讲课程情况(限3门)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学时

授课对象


202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36

研究生


2021

世界地理

72

本科生


2020

中国地理

48

本科生


二、科学研究工作开展情况

1. 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王少华、黄文江,北京师范大学方修琦、王民,华东师范大学王民,陕西师范大学李君轶等学者进行学术报告20余场;积极参加陕西省教指委地矿类工作委员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等会议,拓展学术视野。

2. 高度重视科研团队建设,围绕国家及我省的重点研究领域和重点学科发展方向,积极引导教师凝练方向,组建团队。学院、重点实验室联合西北大学,张俊辉教授作为负责人申报的区域气候变化与人类文明演变创新团队经过申报、初评、答辩等多个环节入选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

3. 瞄准学科发展,对接社会需求,提升科研水平。2022年度,学院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陕西省科技厅项目5项,陕西省特支计划项目1项,其他课题29项;获批科研经费416万元,到账经费282.18万元。发表学术论文63篇,其中SCI13篇,26篇,37篇,CSCD/CSSCI论文12篇。荣获2022年度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二等奖1项,宝鸡市第十九届自然优秀学术成果奖13项,其中一等奖2项。

①2022年度获批科研项目与教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类型

项目编号

经费

(万元)

主持人

1

六盘山高山湖泊近千年洪水事件与气候变化关系研究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2277455

55

郁科科

2

秦岭山区城镇空间边界带生态风险评估与人地协调发展对策(以宝鸡为例)

陕西省发改委项目

/

10

李景宜

3

关中平原城市群水生态足迹盈亏时空变化及驱动效应研究

陕西省社科联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年度一般项目

/

0

周进宏

4

黄土高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时空耦合机制及其提升路径

陕西生态空间治理重点课题

2022HZ1770

1

耿雅妮

5

陕北草地退化因素分析及动态评价研

陕西生态空间治理重点课题

2022HZ1771

1

马莉

6

气候变化条件下宝鸡地区生态演变机制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陕西省科技厅项目

2022SF-364

5

刘引鸽

7

关中地区冬小麦株型变化对产量及水氮利用的影响

陕西省科技厅项目

2022JM-126

5

陈炜

8

坡向影响秦岭太白山锐齿栎林土壤呼吸的机理研究

陕西省科技厅项目

2022JM-113

5

张彦军

9

关中平原城市群文旅一体化协同发展及驱动机制研究

陕西省科技厅项目

2022KRM028

3

万红莲

10

宝鸡市地理研学资源开发及路线设计

陕西省科技厅项目

2022YFBT-37-02

0.6

陈炜

11

基于低温等离子体调控界面润湿促进塑料浮选的机制研究

陕西省教育厅项目

22JK0246

2

赵钺

12

陕西秦岭山地遥感森林变化监测及驱动力分析

陕西省教育厅项目

22JK0249

2

任冲

13

麟游县森林火灾风险普查项目

横向课题

2021-KJHX110

21.52

宋佃星

14

甘肃省乡村振兴实施路径及模式研究(2019-2035年)

横向课题

2022-KJHX121

12

张俊辉

15

基于气象水文耦合的冯家山水库控水调控研究

横向课题

2022-KJHX124

35

周旗

16

凤县第一次自然灾害风险普查(房屋建筑调查技术咨询及地震灾害风险普查)

横向课题

2022-KJHX039

26.5

文彦君

17

关中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大气污染监测优化方案研究

横向课题

2022-KJHX060

11.2

周变红

18

利用超润湿性改性提高油水分离性能研究

横向课题

2022-KJHX103

10

康海笑

19

千河宝鸡段重金属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估

横向课题

2022-KJHX105

5

耿雅妮

②2022年度发表代表性论文

序号

名称

期刊

第一作者

发表

时间

收录

情况

1

Streamflow variability in the past four centuries for the largest tributary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its teleconnection with large-scale climate forc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包光

2022,42(8):4460-4476.

SCI

2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Destination Image Research in the Last Decade.

Sustainability

楚琪

2022, 14:10716.

SCI

3

Features of Radial Growth Rate of Trees in Agro-Pastoral Transition Zone, Northern China

Forests

孙家钰

2022, 13, 1712.

SCI

4

Analysis of Drought and Flood Variations on a 200-Year Scale Based on Historical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in Western China.

Int. J. Environ. Res. Public Health

刘引鸽

2022, 19, 2771.2022.2.27

SSCI

SCI

5

Impacts of Climatic Variation and Human Activity on Runoff in Western China. Sustainability

Sustainability

刘引鸽

2022,14,942.2022.1.14

SSCI

SCI

6

Using SWAT Model to Assess the Impacts of Land Use and Climate Changes on Flood in the Upper Weihe River

Water

刘引鸽

2022,14,2098.2022.6.30

SCI

7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magnetism between Chinese and Serbian loess deposits

Catena

刘植

2022,218,106569.2022.8.8

SCI

8

Rock-magn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mechanisms of the Titel loess-paleosol sequence in northern Serbia since late Middle Pleistocene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刘植

2022,65,503-517.2022.4.15

SCI

9

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塞尔维亚北部Titel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岩石磁学特征与机制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刘植

2022,52,663-678.2022.3.15

国际顶级期刊

10

Effects of earthworm activities on soil nutrients and microbial diversity under different tillage measures.

Soil&Tillage Research

马莉

2022.222:105441

SCI

11

Soil aggregate organic carbon and clover root characteristics as affected by earthworms(Metaphire guillelmi)

Land Degradation&Development

马莉

2022.33:3594-3602

SCI

12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s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of Roadside Plant Leaves in Baoji City China

Sustainability

张俊辉

2022,14,5809,1-15

SCI

13

Magnetic Response of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Soil of Urban Street Greenbelts

Pol.J.Environ.Stud

张俊辉

2022,32(2):1-11.

SCI

14

Enhanced flotation of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and polyvinyl chloride mixtures based on clean corona modification

PHYS.CHEM.EARTH.


2022,128,103264

SCI

15

Extrapolation of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on hazard elements in PM2.5 in a typical heavy industrial city in northwest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周变红

2022-4-26

SCI

16

中国水污染事件时空分布、演变及影响机制研究

环境污染与防治

耿雅妮

2022,44(03):413-419.2022.03.15

CSCD

17

关中平原城市群PM_(2.5)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环境科学

张军

2022,43(12):5333-5343.2022.12.13

EI

18

千河下游土壤-小麦系统重金属富集特征及风险评价

干旱区资源与

环境

王国兰

2022,36(04):80-86. 2022.04.03

CSCD

③2022年度出版专著

序号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④2022年度授权专利

序号

名称

类型

发明人

申请

(授权)时间

申请

(授权)号

1

一种通过蚯蚓增加土壤肥力的试验装置

实用新型

马莉

2022

202220875542.3

2

重点大气污染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时空监测及数据服务系统

软著

万红莲

2022

2022SR1355579

⑤2022年度获得科研奖励

序号

名称

获奖级别

获奖

时间

获奖人

授奖单位

1

陕西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

2022

刘引鸽、

张俊辉

陕西省

教育厅

2

宝鸡市优秀自然学术

成果奖

一等奖

2022

范拴喜

宝鸡市科协

3

宝鸡市优秀自然学术

成果奖

一等奖

2022

文彦君

宝鸡市科协

⑥2022年取得的其他成果


三、人才培养

(一)招生选拔

地理与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计划依据宝鸡文理学院下达指标,结合学院研究生导师专业背景、学术方向分二级学科制定相应招生计划。重视研究生招生工作,通过多媒体广泛进行招生宣传,严格研究生初复试程序及要求,保障招生工作。2022年度招收地理学硕士研究生61名,其中学术型研究生44名,学科教学(地理)专业硕士17名。研究生入学后,师生互选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导师与研究生双选制度进行研究生分配。同时修订了《地理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名额分配办法》,依据职称、在研科研项目、研究生培养质量等动态调整分配名额。

研究生教育是学校高层次学历教育,是学院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实现学科教学(地理)研究生数量与质量的提高,为研究生培养奠定基础。

1.成立学院研究生招生宣传领导小组,采用各线上平台和线下宣讲相结合的方式,宣传办学特色、办学理念和优越的培养条件。

2.与生源院校保持紧密联系,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广泛宣传我院研究生培养的优势,从历史沿革、发展规模、教学科研条件、师资力量等凸显我院学位点办学特色与实力。

3.参加学校组织的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通过现场咨询会、考研动员会等,在校内实现全院覆盖,并积极展示学院研究生培养水平。

(二)教育教学

1、思政教育

地理学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价值引领,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升培养质量。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开展了师德师风建设和教师课程育人能力培训,认真践行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加强了研究生学位论文和学位授予管理,重视研究生安全和心理健康工作。

2)充分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实现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为总体目标,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3)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研究生导师培养第一责任人身份,加强班主任、辅导员队伍建设,加强模范引领作用,建设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辅导员教师队伍。

4)结合地理学学科特点,注重社会实践工作,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培养学生成为独立的思考者、终身的学习者、公共事业的参与者。搭建地理知识科普平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利用教学资源开放地质展厅、天文观测平台、数字星球系统等,向校内同学和校外市民讲解科普地理知识,宣传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2、课程教学

地理学研究生培养注重构建研究生课程的体系化设置,分设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科研学术活动、实践活动等课程类别,实现课程类别的多元化组合。2022年度,地理学研究生共开设课程18门,其中学科基础课3门,专业专干课6门,专业选修课8门,实习实践课程1门。针对学院研究生本科专业学缘背景差异性的特点,一方面在研究生课程体系外,要求跨专业学生选修学科方向的本科课程,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设置主干课程与方向课程结合的课程体系模式,既注重宽口径的培养,也注重研究生研究方向的深化。

2022年度开设的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不含全校公共课)

序号

课程

名称

课程

类型

学时/

学分

授课方式

(线上/线下)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

院系

1

地理系统与资源环境

学科

基础课

张俊辉

教授

地环院

54/3

线下

2

地理信息科学与地图学

学科

基础课

张翀

讲师

地环院

54/3

线下

3

地理学理论与前沿

学科

基础课

周旗

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4

地学统计与研究方法

专业

方向课

文彦君

副教授

地环院

54/3

线下

5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

研究

专业

方向课

张彦军

副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6

高等自然地理学

专业

主干课

张俊辉

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7

社会文化地理学

专业

主干课

宋佃星徐玉霞

副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8

城市与区域系统

专业

主干课

陈姗姗

讲师

地环院

36/2

线下

9

地理数据模型设计

专业

方向课

陈浩

讲师

地环院

36/2

线下

10

自然灾害学原理

专业

方向课

周旗

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11

专业英语

专业

方向课

张蓓蓓

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12

环境评价与规划

专业

方向课

易文利

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13

遥感原理与应用

专业

主干课

张翀

讲师

地环院

36/2

线下

14

空间数据分析理论与

实践

专业

主干课

俱战省

讲师

地环院

36/2

线下

15

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

专业

方向课

万红莲

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16

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

专业

方向课

刘引鸽

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17

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

专业

方向课

包光

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18

野外综合

实践

实践

课程

张俊辉陈炜

陈姗姗

教授

讲师

讲师

地环院

3学分

线下

3、学术训练

学院科学研究立足陕西、面向西北,开展区域性灾害及生态文明建设基础研究,解决陕西及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重要科学与实践问题。发展目标为:基于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和测绘学等,重点围绕渭河流域(关中平原城市群)和秦岭山地等开展以灾害科学为核心的相关研究,为区域综合减灾及生态安全决策提供科技支撑,搭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研究平台及人才培养基地重视科研训练与方法引导。首先从研究生导师入手,要求导师在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积极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次,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术报告活动,使学生通过学术交流,接触了学术前沿、丰富了专业知识、拓展了学术视野。

 

2022年度研究生参与学术训练的代表性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获奖、论文、专著、专利、赛事名称、展演、创作设计等)

获奖类别及等级,发表刊物、页码及引用次数,出版单位及总印数,专利类型及专利号,参赛项目及名次,创作设计获奖

时间

学生

姓名

收录

类别

1

Progress and Prospects of Destination Image Research in the Last Decade.

Sustainability

2022, 14:10716.2022.8.28

楚琪

SSCI

SCI

2

Features of Radial Growth Rate of Trees in Agro-Pastoral Transition Zone, Northern China

Forests

2022, 13, 1712. 2022.10.27

孙家钰

SCI

3

千河下游土壤-小麦系统重金属富集特征及风险评价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2,36(04):80-86. 2022.04.03

王国兰

CSSCI

4

中国水污染事件时空分布、演变及影响机制研究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2,44(03):413-419.2022.03.15

耿雅妮

CSCD

5

西安地区土壤浅层温度距平及突变数据集(1961-2017

全球变化数据仓储电子杂志(中英文), 2022

2022,42022.4.6

刘引鸽

CSCD

6

渭河流域1850-2005年降水及蒸发量变化时空特征

水土保持研究

2022.296):224-232.2022.10.10

刘引鸽

CSCD

7

黄土塬区玉米|| 大豆间作对根系形态的影响

草业科学

2021, 38(12)2021.12.25

任媛媛

CSCD

8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鸡毛菜漂浮育苗幼苗生长特性的影响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 42 (1)64-672022.3.25

任媛媛

普刊

9

基于CiteSpace的朱鹮研究进展分析

陕西林业科技

2022,5005):109-1262022.05.23

王毅勇

核心

10

渭河湿地资源现状及保护对策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4201):58-632022.01.09

王毅勇

普刊

11

基于小时雨量的藉河流域洪水致灾临界面雨量研究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4202):82-872022.06.28

张金瑕

普刊

12

基于熵权法模型的陕西省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评估与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2022,34,6,131-138(2022.6.15)

李晓宇

核心

13

陕西省自然灾害综合承灾能力时空变化特征

湖北农业科学

2022,61,15,50-58

(2022.7.25)

徐彬

核心

14

城乡中学生地理研学旅行需求的比较分析——以陕西省杨陵区为例

地理教学

2022,(3):61-64.(2022.02.01)

郭蕾

核心

15

清代关中地区饥荒的时空变化特征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2,36(3):81-91.(2022.01.24)

文彦君

CSSCI

CSCD

16

基于AHP-SWOT分析的乐山市城市游憩商业区发展策略选择

旅游纵览

2022,(15):4-6 2022.08

廖欣

普刊

17

基于SWOT—AHP分析法的饶峰镇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旅游纵览

2022,(14):109-1112022.07

张旭

普刊

18

基于OBE理念的高等教育混合教学现状与适宜模式研究

教育现代化

2021(105):11-16.2021.12

徐玉霞

普刊

19

毛乌素沙地南缘不同植被类型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2022,42(1):74-79+102.(2022,03)

郑浩浩

普刊

20

山西省PM2.5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地理探测

河南科学

2022,40(9):1495-1501(2022,09)

田苗

核心

21

黄土高原植被覆盖与水热时空通径分析

生态学报

2023,02,1-12.

(2022.9.28)

王雄,

CSCD

22

陕西省县域旅游景点空间分异与影响机制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2,36(03):202-208.(2022.1.24)

倪敬峰

CSSCI

CSCD

23

宝鸡市不同时期地表灰尘重金属空间分布及其健康风险研究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2,47(11):172-177. 2022.11.15

金梓函

核心

24

关中平原城市群PM_(2.5)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环境科学

2022,43(12):5333-5343. 2022.12.13

张军

EI

25

某燃煤电厂周边地表灰尘重金属空间分布、源解析及健康风险评价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022,36(08):176-182. 2022.06.30

杨明航

CSSCI

26

燃煤电厂周边河流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风险评价研究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22,47(05):168-173.2022.05.15

李旭

核心

27

中国水污染事件时空分布、演变及影响机制研究

环境污染与防治

2022,44(03):413-419.2022.03.15

耿雅妮

CSCD

28

Spatiotemporal Differences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of Roadside Plant Leaves in Baoji City China

Sustainability

2022,14,5809,1-15.

https://doi.org/10.3390/su14105809

张俊辉

SCI

29

Magnetic Response of of Heavy Metal Pollution in Soil of Urban Street Greenbelts

Pol. J. Environ. Stud

2022, 32(2):1-11.

张俊辉

SCI

30

关中盆地西部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磁性变化机制研究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2, 37(1), 0110-0124.

张俊辉

CSCD

31

秦岭太白山森林表层土壤有机碳分布特征

森林与环境学报

2022,423)(2022.05

陈曦

CSCD

32

Topography modififies the effect of land-use change on soil respirationA meta-analysis

Ecosphere

2021122)(2021.12

张彦军

SCI

33

Enhanced flotation of high density polyethylene and polyvinyl chloride mixtures based on clean corona modification

PHYS. CHEM. EARTH.

2022, 128, 103264 (2022.12.01)

王祎楠

SCI

34

基于电晕修饰促进聚乙烯和聚氯乙烯的浮选分离

工程塑料应用

2022, 50(5): 68-73 (2022.05.10)

郭林奕

CSCD

35

Extrapolation of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on hazard elements in PM2.5 in a typical heavy industrial city in northwest China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2022) 29:64582–645962022.04.26

周变红

SCI

36

宝鸡市秋季清洁和污染时段水溶性离子污染特征及来源解析

环境化学

2022, 41 5: 1673-1683.2022.05.20

周变红

CSCD

37

河谷城市采暖季黑碳气溶胶污染来源解析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245 11):45-54.2022.11.10

李春燕

CSCD

38

渭河流域极端降水特性指标分析

水土保持研究

2022,29(03):128-134.DOI:10.13869/j.cnki.rswc.2022.03.013.

张海宁

CSCD

39

关中平原城市群A级旅游景区空间格局研究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4202):101-108.2022.06.25

张晴科

普刊

4、学术交流

多层次开展学术活动,拓展学术视野。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活动。邀请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王少华、黄文江,北京师范大学方修琦、王民,华东师范大学王民,陕西师范大学李君轶等学者进行学术报告20余场;积极参加陕西省教指委地矿类工作委员会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研讨会等会议,拓展学术视野。

5、学位论文

2022届地理学研究生毕业34名,其中自然地理学12名,人文地理学6名,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3名,学科教学(地理)13名。自然地理学学位论文研究内容集中在环境变迁、用地类型及驱动因子、环境变化及效应等,研究区域集中在关中平原及渭河流域等。人文地理学学位论文以全球变化人类响应、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为主,研究区域以陕西省为集中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多以GIS手段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区也以关中和渭河流域为主。学位论文按100%比例,经查重、盲审、答辩等环节,毕业论文质量优良。

6、学位授予

2022届地理学研究生毕业34名,其中自然地理学12名,人文地理学6名,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3名,学科教学(地理)13名。经过3年培养完成相应课程要求,学位论文经答辩后通过,均达到毕业条件,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三)奖助体系

学校构建了以助为主、以奖为辅和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奖助学金体系,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该体系主要由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三助岗位津贴、困难补助、国家助学贷款等组成。

 

2022年获得各类奖助学金的研究生人次统计表

在校

硕士生数

国家奖学金

学业奖学金

国家助学金

硕士

获奖人次

获奖

比例

硕士

获奖人次

获奖

比例

资助

人次

资助

比例

151

0

0

104

68.87%

151

100%

(四)就业发展

2022届地理学研究生毕业34名,其中自然地理学12名,人文地理学6名,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3名,学科教学(地理)13名。从就业区域看,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陕西省,西部次之,东部地区就业学生总数较少。毕业生面向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就业人数较多,主要从事中学教育工作。学生就业情况良好,学生就业行业多元化,主要分布在教育、信息传输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金融业等领域。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地理学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教育及公众素养提升等领域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地理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更加广阔。通过第四、第五轮学科评估用人单位反馈,硕士研究生毕业得到了企事业单位的良好评价。一些单位在反馈意见中表示,毕业生工作能力强,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敬业奉献精神,且有极强的自学能力,工作中勤于实践,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社会贡献

充分发挥综合性、区域性学科特色,在秦岭山区生态扶贫、渭河流域综合治理、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区域灾害预警和灾害风险评估等领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应有贡献。

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科学、生态学、水文学和环境工程等学科的理论、工具和方法,针对渭河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生态环境恶化、洪水倒灌等灾害频发等重要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在对流域环境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洪水资源化、水系连通化、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协调化的政策措施和决策建议,研究成果得到了从国家到地方相关委托合作单位的认可。

面向秦岭关中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针对宝鸡市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生态绿化技术等问题开展了研究,在综合评价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与制度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决策依据。

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实现了高等院校和地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等部门的科技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技术联盟,提升了区域主要气象灾害机理模拟和综合减灾能力,为区域防灾抗灾的整体部署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依托陕西省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高层次教学科研平台,利用优质师资及课程资源,在地理教育人才培养、地理师资继续教育与培训、高中地理创新型人才联合培养、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地理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全方位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和社会反响。

五、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计划

1. 学科方向与特色

目前,学院研究生培养学科方向相对齐全,设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三个学科方向,但本科培养阶段未设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依托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学院在多次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灾害演变与文明演化、区域灾害监测与分析、区域灾害机理模拟与评估、灾害和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等四个科研方向。四个研究方向从时间序列来说,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联系形成灾害研究的合力。从过去的极端灾害事件对陕西(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影响,凸显区域特征和特色,到开展现代气候灾害、环境灾害、地质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监测与分析,进一步对灾害的特征、规律及发生发展的机理进行模拟与评估,在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的驱动下,灾害背景下进一步开展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体现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地系统观,使得灾害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为防灾减灾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但仍缺乏解决重大地学问题的能力,需进一步整合。

2. 学科队伍

1)研究团队成员科研方向整合性差,相近方向不凝练,关联性、整体性及支撑性不足。

2)研究团队中青年教师比例较大,高级职称的人数距离创建宝鸡大学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缺乏领军人物,结构需要调整。

3)实践应用研究相对薄弱,科学研究对地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及防灾减灾的科研支撑、技术服务、咨询服务等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3. 人才培养

目前,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已培养研究生6届毕业生,授予硕士学位166人,学位授予率100%。培养过程注重课程系统性、前沿性,同时开设了实践类课程2门,但目前缺乏英文课程,同时研讨类与实践类课程比例较低,研究生授课内容与过程本科化现象仍明显。

4. 培养环境

近年来,学院基于综合减灾、生态环境评估等,开展了大量地服务地方课题。近4年,科研经费约2000万,但科研经费多为服务地方课题,纵向科研经费数量不足。纵向课题缺乏,特别是高层次项目培育工作仍不足,高层次科研奖励突破难度较大。囿于纵向科研课题进入瓶颈期,横向课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横向课题获取渠道及资质要求,后期发展面临较大短板。

5. 平台条件

基础教学实验室仪器设备多年未更新,面临基础实验教学设备陈旧、数量不足、亟待更新问题;部分实验室面积紧张,实验体系化建设不足。实验室建设投资明显减缓,同时面临教师数量增加,资质申请等要求,实验室面积、经费等紧张问题凸显;基础实验教学设备陈旧、数量不足、亟待更新问题;部分实验室面积紧张,实验分组学生人数多等问题。囿于纵向科研课题进入瓶颈期,横向课题有待于进一步拓展。横向课题获取渠道及资质要求,在实验室建设等存在较大短板。

第四部分 2023年度学位点建设计划

  1. 强化学科特色,突出学科交叉

硕士授权点稳定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3个学科方向;强化学院测绘工程与地理学的交叉融合,实现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本、硕培养阶段的贯通。

针对学科方向进行科研布局,统筹项目申报、奖项申请、团队组建、仪器配置等,积极鼓励紧密结合重点实验室方向的科研工作;紧盯高层次项目,积极对接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申报、实施、结项全过程跟踪,争取获批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项目5-8项;紧盯学术前沿与研究热点,注重高层次论文的产出与奖项申报,发表SCI期刊论文10篇左右,CSCD论文15篇左右,积极总结凝练科研成果,培育省部级奖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对接企事业单位,多渠道争取服务地方课题,项目经费额度达到突破500-600

  1. 稳步提升研究生招生规模,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上升,地理学一级学科招生人数达到60-70/年,研究生培养规模达到200人左右。

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研究生开设课程注重系统性、前沿性,文、理、工的交叉融合,遴选培育全英语授课课程2门,研讨类与实践类课程5-8门。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增强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达到30篇,参与横纵向课题人数超过80人。

3. 加强资源与环境工程硕士培养。

资源与环境工程硕士开始招生,预录取10人左右/年,开拓思路,积极创新合作共享模式,为工程硕士培养提供实践条件。努力拓展与构建校际、校企、校地以及与外国高校合作的新模式。争取与省内外高校、地方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关系,提高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激励科研团队和个人关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科特色与优势,积极寻求并开展校地、校所和校企的深度合作

4.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开展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探索与改革。强化导师为主体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协调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与地理与环境学院研究生管理的分工和协作。

1)扩大招生宣传,争取优秀生源,进一步优化生源结构。

2)继续加强课程教学管理,所有核心课程都由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主讲,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3)通过各种激励机制,鼓励研究生积极从事地理学前沿研究。

5. 聘专引智,充实科研队伍。利用学校政策,健全引才、留才和育才机制。系统规划人才队伍建设需求,引进紧缺人才,补强人才短板;培育学术带头人,形成指导专家+带头人+骨干成员的科研团队,出台科研团队组建、考核与激励机制。

6. 坚持专家引领,培育科研增长点。强化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方向引领,结合重点实验室科研方向与人员力量谋划布局重点项目申报,以重点项目为依托,凝练科研成果,培育省部级科研奖项;按基础研究方向内容凝练,服务地方类型拓展的思路,分类别实施科研计划。

7. 执行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实验仪器购置计划,同时强化大型科研实验仪器的日常维护及运行工作,继续投资购置图书及期刊等以推进资料室的建设。

 


上一条:宝鸡文理学院2022年度化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报告

下一条:宝鸡文理学院2021年度地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报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