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位管理 / 质量保障 / 正文


宝鸡文理学院2021年度地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报告

2022年03月29日  浏览次数:[]

第一部分学位授权点基本情况

一、培养目标

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秉承“博文明理、厚德尚能”的校训,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能相对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等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要求研究生达到:

(1)掌握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基本原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在地理学科领域内掌握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的专业知识,具有一定的实验和实践能力,熟悉所从事研究方向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具有创新精神及从事相关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专门技术及管理工作的能力。

(3)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较熟练的阅读、写作、翻译能力和基本的听、说能力,能够以外国语为工具开展与本专业相关的研究、教学和业务工作。

(4)具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科方向

(1)自然地理学:自然灾害与文明演化、区域灾害监测与分析、生态环境评价与调控。

(2)人文地理学:灾害和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国土空间开发与规划、城市与区域发展、灾害感知与评估。

(3)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地学计算与模型、区域灾害机理模拟与评估。

三、学位标准

对培养的硕士研究生,需要满足课程要求,达到规定的学术水平,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方可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1)课程要求

硕士研究生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硕士研究生应修满学分34学分,其中学位课不少于24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7学分、学科基础课9学分、专业主干课8学分(需要选择不少于2门的本专业方向主干课),专业方向课不少于7学分,科研学术活动与实践活动3学分。硕士研究生课程均应按培养方案规定的教学要求进行成绩考核,经考核通过方能取得规定的学分。考核方式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的考核方式以考试为主;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的考核以考查(读书报告、实验报告、调查报告、论文等多种方式进行过程考核,或采取撰写课程论文方式进行期末考试)为主。课程考核形式按百分制计算,60分以上为合格。

为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研究生须参加统一组织的野外专业综合考察活动。计1学分。研究生在校期间须听取不少于10次的本专业领域学术报告。计1学分。研究生须参与统一组织的专业野外实习实践活动。计1学分。

(2)学术水平要求

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方可获得学位:

①论文成果:以第一或第二作者身份在本学科领域内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1篇以上(以刊发或录用通知为准),研究生为第二作者时,第一作者应为其导师;或者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在其论文集上以第一或第二作者撰写并公开刊发的论文。以上论文的第一完成单位应为“宝鸡文理学院”。

②专利成果:第一或第二人申请获批的各项专利类成果,研究生为第二人时,第一人应为其导师;

③实践成果:指研究生以前两位作者主要参与撰写且被市级以上政府所采纳的咨询报告、实施方案等。

④项目研究报告: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并撰写相应的研究报告(不少于2万字),需由导师出具证明。

(3)学位论文要求

研究生入学的第三学期期末进行中期考核,学习成绩合格并有一定科研能力的硕士生,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学位论文是研究生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是对研究生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也是衡量研究生能否获得学位的重要依据。硕士学位论文可以是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也可以结合科研攻关任务从事应用开发研究,但须有自己的见解或特色。各专业应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制定本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的具体标准及要求。

学位论文工作一般包括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论文检测、论文预审、通讯评审与论文答辩等环节。

①研究计划

研究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尽早拟定学位论文的选题范围,并在入学后一个学期内制定研究计划,提交所在院(系)备案。

②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报告一般应于第三学期内完成,由本学院召开开题答辩会。

③论文预审

学位论文初稿完成后,先由研究生进行自检自查,主要检查学位论文是否符合规范,再由指导教师进行学位论文审查。导师审查通过后,由本学院组织相同或相近专业的教师对论文进行预审。

④论文检测、通讯评审与答辩

对预审合格的学位论文,按“依次通过”的原则进行论文检测、预评审、通讯评审和答辩等环节。学位论文的检测、预评审、通讯评审与答辩办法按照学校相关文件规定执行。

四、基本条件

学院教师队伍以教授、副教授及青年博士为主体,正高级职称10人,其中二级教授2人,三级教授2人;副高级职称21人;博士学位教师43人。教师队伍中有教育部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省级人才2人,陕西省科技新星2人,陕西省高校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3人,陕西省高等学校教指委委员1人。多人获聘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青年专家学者、宝鸡市决咨委专家、宝鸡市应急管理专家。

学院现有地理学学术型研究生导师35人,2021年新增研究生导师3人,其中自然地理学19人,人文地理学12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4人。导师队伍中教授11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33人。

学院拥有陕西省重点学科——地理学,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和学科教育(地理)、资源与环境专业硕士授予点;为博士学位授予立项建设单位。目前有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测绘工程、环境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等6个本科专业。地理学专业是陕西省“特色专业”,陕西省本科“一流专业”,陕西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环境工程专业为校级“一流专业”。地理学课程团队是省级教学团队,环境学和人文地理学课程团队是校级教学团队。

学院现有陕西省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陕西省理科实践教育基地2个省级教学实践平台;有地理科学、环境工程、给排水工程和测绘工程等4个基础教学实验平台,5个野外综合实习基地,8个教学实习基地和19个工科生产实习教育实践基地。《中国地理》《全球变化》和《植物地理学》为陕西省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全球变化》《人文地理学》为陕西省线下一流本科课程;《人文地理学》和《中学地理学科教学论》为校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教师在陕西省教师教学比赛、微课教学比赛、校级教学荣获一等奖等荣誉。学院多年来承担了多项省级及校级教改项目,并先后荣获陕西省优秀教学成果奖8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0项。

学院现有“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和“陕西省生态环境检验检测与评估综合服务平台”等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和科技资源共享开放平台。获建“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清华大学)”陕西工作站,“宝鸡市自然历史文化遗存与空间技术信息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宝鸡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和宝鸡市地理学会挂靠我院。学院充分发挥综合性、区域性学科特色,立足学科前沿与社会需求,在流域综合治理、区域灾害评价与综合减灾、全球变化、区域生态环境评价与整治及地理教育等领域,开展了基础性与应用性的研究。近5年,承担厅局级以上项目6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0项;在《地理学报》《地理科学》《生态学报》《中国环境科学》《Environmental science》《Atmospheric Environment》等相关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6部;获陕西省自然科技成果奖,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奖和宝鸡市自然学术优秀成果奖等多项奖励。

五、管理服务

学院构建了党政一体的研究生管理服务体系,现有管理人员6名。学院党委书记负责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及意识形态工作,统筹研究生党支部建设;学院院长统筹学院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工作;学院党委副书记负责研究生党、团员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及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主管研究生副院长负责研究生具体工作计划,研究生教学计划的实施等;研究生辅导员开展研究生思想教育、学术文化、心理健康教育、就业创业、 日常管理(奖助贷补)等工作的组织、实施;研究生教学秘书协助主管领导做好研究生招生、录取工作,负责研究生日常管理等。

六、制度保障

学院严格执行宝鸡文理学院制定的《宝鸡文理学院研究生课程教学基本规程(试行)》《宝鸡文理学院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暂行规定》《宝鸡文理学院研究生任课教师资格与工作职责暂行规定》《宝鸡文理学院研究生教学管理暂行办法》等保证研究生日常教学的规范及教学培养工作。

依据《宝鸡文理学院研究生中期考核筛选办法(试行)》《宝鸡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写作规范》《宝鸡文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检测管理办法(试行)》《宝鸡文理学院硕士学位授予工作细则(修订)》等文件,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

根据《宝鸡文理学院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实施办法》,出台《地理与环境学院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细则》《地理与环境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等制度,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将师德师风教育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开设师德教育专题,在职教师培训把师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实践反思、典型案例评析、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鼓励将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进课堂,用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切实增强师德师风教育效果。

同时学院修订了《地理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名额分配办法》《地理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奖学金评定细则》等,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规范化。

通过加强制度建设,强化过程管理,学校与学院双强化,期中与期末双结合,并分别召开研究生导师、任课教师、学生座谈会,全方位了解研究生课程教学设置、教师课堂讲授与学生学习情况,不断提升课程教学水平,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第二部分2021年度学位点建设情况

一、师资队伍建设

学院现有地理学学术型研究生导师35人,其中自然地理学19人,人文地理学12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4人。按我校《关于开展2021年新增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工作的通知》《地理与环境学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遴选办法》及我校拟批准新增导师人数名额,经广泛动员,个人申报,学院初审,学术分委员会审核、讨论、投票,党政联席会议审定,2021年我院新增研究生导师3人,新增研究生导师中人文地理学2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1人。现导师队伍中教授11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学位33人(见下表)。

地理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导师信息(学术型)

序号

导师姓名

年龄

学历

职称

招生专业

1

王毅勇

56

博士

三级教授

自然地理学

2

张俊辉

45

博士

教授

自然地理学

3

包光

41

博士

教授

自然地理学

4

张蓓蓓

39

博士

教授

自然地理学

5

易文利

47

博士

教授

自然地理学

6

张军

48

博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7

周变红

46

博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8

马莉

40

博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9

郁耀闯

42

博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10

耿雅妮

45

硕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11

郁科科

37

博士

讲师

自然地理学

12

范拴喜

41

博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13

赵钺

34

博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14

赵倩

37

博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15

张彦军

37

博士

副教授

自然地理学

16

刘植

35

博士

讲师

自然地理学

17

任媛媛

36

博士

讲师

自然地理学

18

陈炜

39

博士

讲师

自然地理学

19

王参军

43

博士

教授

自然地理学

20

周旗

59

博士

二级教授

人文地理学

21

万红莲

53

博士

教授

人文地理学

22

文彦君

44

博士

副教授

人文地理学

23

徐玉霞

44

硕士

副教授

人文地理学

24

宋佃星

40

博士

副教授

人文地理学

25

王长燕

43

博士

副教授

人文地理学

26

陈姗姗

38

博士

讲师

人文地理学

27

丁永霞

36

博士

讲师

人文地理学

28

井静

38

博士

讲师

人文地理学

29

张伟峰

61

博士

三级教授

人文地理学

30

刘辉

45

博士

教授

人文地理学

31

赵昕

43

博士

副教授

人文地理学

32

李景宜

52

博士

二级教授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33

刘引鸽

57

博士

三级教授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34

张翀

36

博士

讲师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35

俱战省

37

博士

讲师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出台了《地理与环境学院关于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细则》、《地理与环境学院青年教师导师制实施办法》等制度,积极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远大职业理想,将师德师风教育作为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内容,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开设师德教育专题,在职教师培训把师德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突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采取实践反思、典型案例评析、情景教学等多种形式,鼓励将教书育人楷模、一线优秀教师等请进课堂,用优秀教师的感人事迹诠释师德内涵,切实增强师德师风教育效果。

在研究生导师队伍中不断塑造和宣传“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师德典范。学院教师立足岗位,坚持德育、教育、科研、服务地方多头促进,获得了多项荣誉。学院现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陕西省省级人才2人,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1人,陕西省普通高校“杰出青年人才”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2人,2020-2024年陕西省高等学校教指委委员1人,陕西省“春笋计划”指导专家3人,陕西省秦岭生态保护青年学者2人,并有多人被聘为宝鸡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及宝鸡市应急管理专家。

各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二级学科方向

自然地理学

专任教师

姓名

张俊辉

性别

出生年月

1977,05

技术

职称

教授

所在院系

地环院

最终学位或最后学历

(学校、专业、时间)

博士

兰州大学,

自然地理学,2013.06

招生领域

(方向)

自然地理学

简介

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现任地理与环境学院院长、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主任。主要从事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环境磁学与城市污染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主持与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重点规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项目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tudies》《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地理研究》《中国环境科学》等期刊发表科研论文30余篇。获陕西省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成果一等奖、宝鸡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一等奖等奖项多项。

近五年代表性成果(限3项)

成果名称

(获奖、论文、专著、专利、咨询报告等名称)

获奖类别及等级,发表刊物、页码及引用次数,出版单位及总印数,专利类型及专利号

时间

署名情况

备注

关中盆地西部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磁性变化机制研究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1,37(01):110-124

2021.7

第一

CSCD

渭河宝鸡市区段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分析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9,33(10):131-137

2019.7

第一

CSCD

渭河沉积物的磁学特征及其对降雨量的响应

地球与环境,

2019,47(03):235-245.

2019.5

第一

CSCD

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限3项)

项目名称

项目级别

项目来源

起讫

时间

经费

(万元)

地方高校卓越教师培养模式的优化和实施路径研究

省部级

陕西省教育厅

2021.12-2023.11

4

宝鸡文理学院生态环境检验检测与评估综合服务平台

省部级

陕西省科技厅

2021.1-2022.12

40

关中盆地西部全新世早中期气候环境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研究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19.1-2022.12

58

近五年主讲课程情况(限3门)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学时

授课对象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

地理系统与资源环境

54

2021级研究生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

高等自然地理学

36

2021级研究生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

全球变化

54

地理科学专业

 

各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二级学科方向

自然地理学

专任教师

姓名

包光

性别

出生年月

1981,11

技术

职称

教授

所在院系

地环院

最终学位或最后学历

(学校、专业、时间)

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第四纪地质学,2011.07

招生领域

(方向)

自然地理学

简介

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瑞典哥德堡大学访问学者,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陕西高校青年杰出人才、陕西高校“两优一先”优秀共产党员、宝鸡市突出贡献拔尖人才、中国地理学会树木年轮工作组(筹)理事。主要从事树木年轮学与全球变化;区域水文气候要素演变与适应的教学与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等10余项;发表核心以上学术论文30余篇,SCI检索20篇,包括中科院SCI一、二区多篇;《科学通报》。论文被IPCC特别报告引用,学术网站Research Gate结果显示论文被引用600余次。陕西高校科学技术奖、陕西省“春笋计划”优秀课题高校指导教师;主流SCI期刊审稿人。

近五年代表性成果(限3项)

成果名称

(获奖、论文、专著、专利、咨询报告等名称)

获奖类别及等级,发表刊物、页码及引用次数,出版单位及总印数,专利类型及专利号

时间

署名情况

备注

Streamflow variability in the past four centuries for the largest tributary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its teleconnection with large-scale climate forc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2021, 1-17.https://doi.org/10.1002/joc.7479(SCI一区)

2021

第一兼通讯

SCI一区

Drought variability in eastern Mongolian Plateau and its linkages to the large-scale climate forcing

Climate Dynamics, 2015, 44:717-733.

2015

第一兼通讯

SCI一区Top

Mongolian pines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in the Hulun Buir steppe, China, respond to climate in adjustment to the local water suppl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meteorology, 2015, 59: 1-10.

2015

独立作者

SCI二区

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限3项)

项目名称

项目级别

项目来源

起讫

时间

经费

(万元)

北方农牧交错带主要气候因子变化的树轮年代学研究

省级

陕西省科学

技术厅

2016.5-

2018.4

20

南水北调水源区汉江上游径流变化的树轮记录及其气候影响机制研究

省级

陕西省科学

技术厅

2019.1-

2020.12

3

蒙古高原东部季风区水文气候变化的乡土种树轮记录对比研究

省级

国家重点实

验室

2022.1-

2023.12

3

近五年主讲课程情况(限3门)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学时

授课对象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

专业文献阅读

与写作

36

2020级研究生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

水文学

36

2020级本科生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

气象气候学

54

2021地理科学本科生

 

各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二级学科方向

人文地理学

专任教师

姓名

周旗

性别

出生年月

1963,01

技术

职称

教授

所在院系

地环院

最终学位或最后学历

(学校、专业、时间)

博士

陕西师范大学,

自然地理学,2005.06

招生领域

(方向)

人文地理学

简介

理学博士,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兼任陕西省地理学会监事、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生态修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宝鸡市水土保持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自然灾害风险感知与评估、环境演变与可持续发展、水生态修复与重建等领域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参与重点及面上项目各1项;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西部大开发项目前期工作课题2项。在《地理学报》《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

近五年代表性成果(限3项)

成果名称

(获奖、论文、专著、专利、咨询报告等名称)

获奖类别及等级,发表刊物、页码及引用次数,出版单位及总印数,专利类型及专利号

时间

署名情况

备注

渭河流域极端降水指数数据集(1961-2016)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2021,5(01):62-66+62-66

2021.03

第一

CSCD

西安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与土壤侵蚀研究

土壤学报,

2021,58(06):1404-1415.

2021.1

第一

CSCD

1961-2016年渭河流域极端降水事件研究

地理科学,

2020,40(05):833-841

2020.05

第一

CSCD

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限3项)

项目名称

项目级别

项目来源

起讫

时间

经费

(万元)

区域气候变化风险感知与应对:以陕西省为例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18.1-2021.12

63

陕西省关中城市群西部水生态修复与重建项目前期工作

省部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9.1-2019.10

60

陕西省宝鸡市多维生态绿化示范项目前期工作

省部级

陕西省科技厅

2019.1-2019.10

60

近五年主讲课程情况(限3门)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学时

授课对象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36

2021级研究生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

自然灾害学原理

36

2021级研究生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

人居环境学

36

2019级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各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二级学科方向

人文地理学

专任教师

姓名

刘引鸽

性别

出生年月

1965.11

技术

职称

教授

所在院系

地环院

最终学位或最后学历

(学校、专业、时间)

博士

中国科学院大学,

自然地理学,2013.06

招生领域

(方向)

自然地理学

简介

理学博士,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主要从事气候变化与适应、水资源及水文循环、地理信息与遥感、生态环境变化与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及国家社会科学项目3项,主持及参与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重点规划项目、国家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在SCI、EI、CSCD、CSSCI及其他期刊发表科研论文100余篇。获陕西省高等学校科技进步奖,宝鸡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成果奖等奖项多项。

近五年代表性成果(限3项)

成果名称

(获奖、论文、专著、专利、咨询报告等名称)

获奖类别及等级,发表刊物、页码及引用次数,出版单位及总印数,专利类型及专利号

时间

署名情况

备注

Precipitation Simulation from the Cumulus Convection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Based on the WRF Model in the Weihe River Basin, china

Journal of Physics,2021, 2006,1-10

2021.9

第一

EI

Climate change and its impacts on mountain glaciers during 1960-2017 in western China

J.Arid Land,

2019,11(4):537-550

2019.6

第一

SCI

3区

渭河流域上游气候变化及其对径流的影响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20,31(06):1-8.

2020.12

第一

CSCD

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限3项)

项目名称

项目级别

项目来源

起讫

时间

经费

(万元)

气候变化条件下宝鸡地区生态演变机制与保护关键技术研究

省部级

陕西省科技厅

2021.12-2023.12

5

近2百年来渭河流域气候变化水文效应特征与机制研究

国家级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

2018.1-2021.12

70

近五年主讲课程情况(限3门)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学时

授课对象

2019—2020学年第二学期

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

36

2020级研究生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

气象学气候学

54

2020级地理科学专业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

自然资源学

54

2019级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

 

各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二级学科方向

地图学与地理

信息系统

专任教师

姓名

李景宜

性别

出生年月

1970,09

技术

职称

教授

所在院系

地环院

最终学位或最后学历

(学校、专业、时间)

博士

兰州大学,

自然地理学,2006.06

招生领域

(方向)

地图学与地理

信息系统

简介

理学博士,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共党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2009),陕西省“特支计划”(2019),陕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宝鸡市第十二次党代会党代表,现任宝鸡文理学院副校长。主要从事区域环境演变、风险分析及综合减灾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陕西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出版学术专著2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陕西省自然科学优秀成果奖等奖项多项。

近五年代表性成果(限3项)

成果名称

(获奖、论文、专著、专利、咨询报告等名称)

获奖类别及等级,发表刊物、页码及引用次数,出版单位及总印数,专利类型及专利号

时间

署名情况

备注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分析——以宝鸡市中东部为例

江西农业学报,

2020,32(11):125-129

2020.11

通讯

核心

陕西省榆林市土壤侵蚀动态演变及预测

安徽农业科学,

2020,48(13):63-69+77.

2020.7

通讯

核心

基于地形圈闭与河网水系的宝鸡市城市内涝对策研究

水土保持研究,

2019,26(02):384-388.

2019.3

通讯

CSCD

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限3项)

项目名称

项目级别

项目来源

起讫

时间

经费

(万元)

特支计划“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区域发展人才”

省部级

陕西省人事厅

2020.7-

50

陕西省渭河中下游洪水资源化利用项目前期工作

省部级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3-2020.12

50

渭河流域洪水资源化效益风险评估与安全利用

省部级

陕西省科技厅

2017.1.-2018.12.

3

近五年主讲课程情况(限3门)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学时

授课对象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36

2021级研究生

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

地理学前沿与专题

36

2021级研究生

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

地理学前沿与专题

36

2020级研究生

 

各学科方向学术带头人与学术骨干

二级学科方向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专任教师

姓名

王毅勇

性别

出生年月

1966,9

技术

职称

教授

所在院系

地环院

最终学位或最后学历

(学校、专业、时间)

博士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环境科学,2005.07

招生领域

(方向)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简介

理学博士,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地理与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持完成了“气候变化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与风险评估技术”、“湿地下垫面冷湿空间过程数值模拟研究”、“湿地冷湿气候效应观测研究”等国家项目和陕西省项目“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胁迫下渭河流域湿地保护红线研究”,项目组织管理经验丰富。发表了与湿地相关的90多篇研究论文,2018年合作出版的《气候变化影响与风险:气候变化对湿地影响与风险研究》专著研究了气候变化对三江平原湿地面积和生态功能的影响。

近五年代表性成果(限3项)

成果名称

(获奖、论文、专著、专利、咨询报告等名称)

获奖类别及等级,发表刊物、页码及引用次数,出版单位及总印数,专利类型及专利号

时间

署名情况

备注

渭河湿地生态功能评价

湿地科学,

2021, 19(4 ): 399-406

2021.8

第一

CSCD

Water use efficiency in dryland farming of soybeans in the Sanjiang Plain, China.

Fresenius Environmental Bulletin Vol.

(29) 7219–7227.

2021,6

第一

SCI

3区

渭河陕西段流域洪水淹没状况拟合研究

湿地科学,

2021, 19(4): 407-413.

2021.8

第五


近五年主持科研项目(限3项)

项目名称

项目

级别

项目来源

起讫

时间

经费

(万元)

陕西省应急管理领域科技信息化专项课题

省部级

陕西省

2021.11-2022.6

6

基于机器学习技术的无水文资料中小河流洪水致灾临界面雨量研究

省部级

陕西省科技厅

2020.1-

2021.12

6

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重胁迫下渭河流域湿地保护红线研究

省部级

陕西省教育厅

2018.1-

2020.12

3

近五年主讲课程情况(限3门)

授课时间

课程名称

学时

授课对象

2022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育

36

研究生

2021

世界地理

72

本科生

2020

中国地理

48

本科生

 

二、科学研究工作开展情况

2021年度学院紧密围绕陕西省发展需求,以秦岭和渭河谷地为主线,延伸渭河流域文化遗存,聚焦秦岭和生态文明建设,串联相关研究内容,凸显灾害和国家战略及区域发展需求的关联,坚持灾害演变与文明演化、区域灾害监测与分析、区域灾害机理模拟与评估、灾害和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等四个科研方向,进一步形成灾害学研究特色。

2021年学院共获批各类科研项目59项,其中省级课题19项,获批的“生态环境检验检测与评估综合服务平台”是我校首次获批综合服务平台类项目;项目立项经费600余万元,到账经费520余万元;共发表学术论文71篇,其中SCI论文2区以上9篇;获批授权发明专利3件;获宝鸡市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

2021年度学院获批教学改革项目6项,1门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其中陕西省2021年度陕西本科和高等继续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项,校级重点项目1项,校级教改一般项目4项,《全球变化》获批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①2021年度获批科研项目与教改项目

序号

项目名称

项目

级别

项目

来源

起讫

时间

经费

(万元)

主持人

1

模拟海洋环境中金属材料的腐蚀行为与缓蚀机理研究

省部级

陕西省科技厅

2021.1.1-

2022.12.31

10

赵倩

2

砒砂岩添加对土壤水分运动过程的影响研究

省部级

陕西省科技厅

2021.1.1-

2022.12.31

3

马文梅

3

基于耦合模型的宝鸡市秦岭生态环境变化评估

省部级

陕西省科技厅

2021.1.1-

2022.12.31

3

俱战省

4

基于人居环境需求的城市绿地空间组织研究-以宝鸡市中心城区为例

省部级

陕西省科技厅

2021.1.1-

2022.12.31

3

陈姗姗

5

关中城市群老龄化城际演化特征与养老服务设施的优化布局研究

省部级

陕西省科技厅

2021.1.1-

2022.12.31

3

井静

6

融合多要素和深度学习技术的冬小麦灌溉需水量模拟及增产节水优化

省部级

陕西省科技厅

2021.1.1-

2022.12.31

4

张翀

7

宝鸡文理学院生态环境检验检测与评估综合服务平台

省部级

陕西省科技厅

2021.1.1-

2022.12.31

40

张俊辉

8

渭河陕西段径流变化树轮重建及其气候影响机制研究

省部级

陕西省科技厅

2021.1.1-

2022.12.31

2

刘娜

9

不同密度蚯蚓对黄土区土壤水分入渗影响的试验研究

省部级

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1.1-

2022.12.31

2

马莉

10

朝那湫湖泊沉积记录的近千年洪水事件与气候关系研究

省部级

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1.1-

2022.12.31

2

郁科科

11

蒙古高原东部季风区水文气候变化的乡土种树轮记录对比研究

省部级

国家重点实验室

2021.1.1-

2022.12.31

3

包光

12

宝鸡市凤翔区森林火灾风险普查项目

横向

宝鸡市凤翔区林业局

2021.12-2022.10

45.9

宋佃星

13

基于物联网环境下的环境监测系统研发

横向

宝鸡华信诚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2021.08-2024.08

150

雷霁

14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思政教育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省部级

陕西省教育厅

2021.12-2023.11

4

周进宏

15

师范类专业认证背景下地理科学专业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校级重点

宝鸡文理学院

2021.1.1-

2022.12.31

0.8

徐玉霞

16

基于“雨课堂”的课程思政教学研究—以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课《环境生态学》为例

校级

宝鸡文理学院

2021.1.1-

2022.12.31

0.5

陈炜

17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测绘工程专业地理信息系统课程改革探索

校级

宝鸡文理学院

2021.1.1-

2022.12.31

0.5

李 兰

18

视频作业在地理学基础教育翻转课堂中的应用

校级

宝鸡文理学院

2021.1.1-

2022.12.31

0.5

刘 植

19

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下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与实践

校级

宝鸡文理学院

2021.1.1-

2022.12.31

0.5

郁科科

②2021年度发表代表性论文

序号

名称

期刊

(卷期页码)

作者

发表

时间

收录

情况

1

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塞尔维亚北部Titel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岩石磁学特征与机制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1-16

刘植

2021-12-23

CSCD

2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hazardous polyvinyl chloride from waste plastics based on green plasma modification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318: 128569

赵钺

2021-12-01

SCI

3

Flotation separation of poly (ethylene terephthalate and vinyl chloride) mixtures based on clean corona modification: Optimization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WASTE MANAGEMENT, 136: 184-194

赵钺

2021-12-01

SCI

4

Temperature Variations and Possible Forcing Mechanisms over the Past 300 Years Recorded at Lake Chaonaqiu in the Western Loess Plateau

Sustainability, 13(20): 11376

郁科科

2021-10-14

SSCI

5

宝鸡高新区黑碳气溶胶浓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CSCD)

中国环境监测,213(05):125-132

周变红

2021-10-08

CSCD

6

思政元素融入环境工程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实践探索——以环境影响评价课程为例(核心)

高教学刊,182(24):177-180

周变红

2021-09-28

普通

7

Interactions between water flow and microplastics in silt loam and loamy sand

SOIL SCIENCE SOCIETY OF AMERICA JOURNAL, 85(6): 1956-1962

马莉

2021-09-10

SCI

8

宝鸡市城郊冬季水溶性离子在不同等级污染天的特征及来源分析

环境化学,40(09):2796-2808

周变红

2021-09-08

CSCD

9

Precipitation Simulation from the Cumulus Convection Parameterization Schemes Based on the WRF Model in the Weihe River Basin, china

Journal of Physics: Conference Series, 2006(1): 012004

刘引鸽

2021-08-24

SCI

10

不同改良措施对设施蔬菜土壤肥力和番茄品质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416(16):58-64

范拴喜

2021-08-15

EI

11

秦岭区域性高山积雪事件变化特征分析

冰川冻土, 43(04):1040-1048

王毅勇

2021-08-15

CSCD

12

渭河湿地生态功能评价

湿地科学, 19(04):399-406

王毅勇

2021-08-15

CSCD

13

渭河宝鸡段及其支流和水渠水体中八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湿地科学, 19(04):414-422

耿雅妮

2021-08-15

CSCD

14

Ecological risk and source analysis of soil heavy metals pollution in the river irrigationarea from Baoji, China

PLoS One, 16(8): e0253294

张军

2021-08-02

SCI

15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学生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高教学刊, 177(19):22-26

杨明航

2021-07-08

普通

16

明清时期渭南地区旱涝灾害的多尺度变化特征

灌溉排水学报, 40(07):130-137

郁耀闯

2021-07-01

CSCD

17

Sustainable and cost-effective vegetation restoration framework under climate change

Forest Ecology and Management, 2021, 496: 119436

韩庆功

2021-06-11

SCI

18

基于深度学习的旅游景区空间格局模拟与预测——以中国“一带一路”沿线18个省份为例

地域研究与开发, 199(03):75-79

朱生东

2021-06-10

CSCD

19

千河下游水体_沉积物重金属空间分布_风险及影响因素

环境科学, 42(11):5333-5345

高煜

2021-05-19

CSCD

20

Spatiotemporal change and attribution of potential evapotranspiration over China from 1901 to 2100

Theoretical and Applied Climatology, 145(1): 79-94

丁永霞

2021-04-19

SCI

21

宝鸡市一次污染过程黑碳气溶胶的变化特征及潜在源解析

大气与环境光学学报, 91(04):331-338

周变红

2021-04-16

CSCD

22

2017-2018年宝鸡高新区黑碳气溶胶变化特征及来源

环境科学与技术, 44(3):37-45

周变红

2021-03-10

CSCD

23

Risk Assessment of Water Pollution in Urban Rivers of Northwest China

IOP Conf. Series: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697(1): 012017

刘引鸽

2021-03-08

SCI

24

宝鸡市生产建设项目降雨侵蚀力算式及应用研究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155(01):82-88+96

俱战省

2021-03-01

CSCD

25

Chinese zokor (Myospalax fontanierii) excavating activities lessen runoff but facilitate soil erosion – A simulation experiment

CATENA, 202: 105248

马莉

2021-02-06

SCI

26

宝鸡地区典型农田土壤中微塑料赋存特征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270(02):170-175

宋佃星

2021-02-01

CSCD

27

Soil faunal community composition alters nitrogen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land use types in the Loess Plateau

APPLIED SOIL ECOLOGY, 163: 103910

马莉

2021-01-20

SCI

28

地理学科价值观在教材中的渗透——以人教版高中必修地理1新教材为例

地理教学, 1:24-26

汪安亮

2021-01-18

核心

29

Effects of earthworm (Metaphire guillelmi) density on soil macropore and soil water content in typical Anthrosol soil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 163: 103910

马莉

2021-01-18

SCI

30

渭河中游气候变化及其对水文要素的影响

水土保持研究, 145(02):108-117

刘引鸽

2021-01-15

CSCD

31

宝鸡市春季PM2.5中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及来源

环境科学与技术, 44(1):198-206

周变红

2021-01-08

CSCD

32

Photosynthetic light response models for spring wheat mulching treatments in a northwestern China desert oasis

Crop Science,61(3): 2036-2047

宋佃星

2021-4-16

SCI

33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径向生长特征的VS模型模拟分析

应用生态学报, 32(10):3448-3458

包光

2021-10-1

CSCD

34

Streamflow variability in the past four centuries for the largest tributary of the Yellow River and its teleconnection with large-scale climate forc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matology, 12:1–17

包光

2021-11-29

SCI

35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MEFO模式实践初探——以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

教育现代化,2021年6月52期,67-70页

陈姗姗

2021-6-29

普通

36

渭河流域极端降水指数数据集(1961-2016)

全球变化数据学报(中英文), 17(01):62-66+62-66

周旗

2021-3-25

CSCD

37

西安地区全新世气候变化与土壤侵蚀研究

土壤学报, 58(06):1404-1415

周旗

2021-1-13

CSCD

③2021年度出版专著

序号

名称

作者

出版社

出版时间











④2021年度授权专利

序号

名称

类型

发明人

申请(授权)时间

申请(授权)号

1

一种基于泡沫浮选的紫球藻采收方法

发明专利

赵钺

2017.08.18

2021.02.19

2

一种高效降解农药的节杆菌及其筛选和应用

国家发明专利

雷霁、范拴喜、周进宏、赵倩、赵钺

2021.05.18

ZL 201810657242.6

3

一种多菌灵降解用杆菌及其应用

国家发明专利

雷霁,范拴喜,周进宏,赵倩,赵钺

2021.05.18

ZL 201810657239.4

⑤2021年度获得科研奖励

序号

名称

获奖级别

获奖时间

获奖人

授奖单位

1

陕西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二等奖

2021年10月

万红莲、宋海龙、朱婵婵、张咪

陕西省教育厅

2

宝鸡市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

2021年11月

薛斯文、周旗、耿硕璘

宝鸡市人民政府

3

宝鸡市第十六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

三等奖

2021年11月

徐玉霞、许小明、方锋、贺锐

宝鸡市人民政府

⑥2021年取得的其他成果


三、人才培养

(一)招生选拔

地理与环境学院研究生招生计划依据宝鸡文理学院下达指标,结合学院研究生导师专业背景、学术方向分二级学科制定相应招生计划。2021年地理学共招生研究生41名。其中自然地理学招录24名,一志愿报名人数17人,录取7人,一志愿录取率29.17%,调剂招录17人,调剂率70.83%,男生10人,女生14人,男女比0.71。人文地理学11名,一志愿报名人数10人,录取5人,一志愿录取率45.45%,调剂招录6人,调剂率54.55%,男生4人,女生7人,男女比0.57。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6名,一志愿报名人数9人,录取3人,一志愿录取率50%,调剂招录3人,调剂率50%,男生2人,女生4人,男女比0.5。研究生入学后,师生互选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通过导师与研究生双选制度进行研究生分配。同时修定了《地理与环境学院研究生名额分配办法》,依据职称、在研科研项目、研究生培养质量等动态调整分配名额。

研究生教育是学校高层次学历教育,是学院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院不断提高综合实力吸引优秀生源报考,实现学科教学(地理)研究生数量与质量的提高,为研究生培养奠定基础。

(1)成立学院研究生招生宣传领导小组,负责研究生招生宣传动员与宣传工作。

(2)与生源院校保持紧密联系,通过微信、公众号等广泛宣传我院研究生培养的优势,从历史沿革、发展规模、教学科研条件、师资力量等凸显我院学位点办学特色与实力。

(3)参加学校组织的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通过现场咨询会、考研动员会等,在校内实现全院覆盖,并积极展示学院研究生培养水平。

(二)教育教学

1、思政教育

地理学研究生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价值引领,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升培养质量。

充分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实现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为总体目标,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院课程思政建设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特色和区域特色,融入秦岭生态保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

结合地理学学科特点,注重社会实践工作,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培养学生成为独立的思考者、终身的学习者、公共事业的参与者。搭建地理知识科普平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利用教学资源开放地质展厅、天文观测平台、数字星球系统等,向校内同学和校外市民讲解科普地理知识,宣传渗透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2、课程教学

地理学研究生培养注重构建研究生课程的体系化设置,分设了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方向课、科研学术活动、实践活动等课程类别,实现课程类别的多元化组合。2021年度,学科教学(地理)研究生培养共开设课程18门,其中学科基础课3门,专业专干课6门,专业选修课8门,实习实践课程1门。针对学院研究生本科专业学缘背景差异性的特点,一方面在研究生课程体系外,要求跨专业学生选修学科方向的本科课程,进一步夯实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设置主干课程与方向课程结合的课程体系模式,既注重宽口径的培养,也注重研究生研究方向的深化。

学院充分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以“实现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为总体目标,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中《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已确定为宝鸡文理学院首批研究生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项目,其余课程不断推荐思政建设。课程思政建设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科特色和区域特色,融入秦岭生态保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通过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着力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

2021年度开设的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不含全校公共课)

序号

课程

名称

课程

类型

主讲 教 师

学时/

学分

授课方式

(线上/线下)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

院系

1

地理系统与资源环境

学科基础课

张俊辉

教授

地环院

54/3/

线下

2

GIS理论与实践

学科基础课

张翀

讲师

地环院

54/3

线下

3

地理学基本理论问题

学科基础课

周旗

教授

地环院

54/3

线下

4

地理数学方法与建模

专业方向课

文彦君

副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5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研究

专业方向课

张彦军

副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6

高等自然地理学

专业主干课

张俊辉

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7

社会文化地理学

专业主干课

宋佃星

副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8

城市与区域系统

专业主干课

陈姗姗

讲师

地环院

36/2

线下

9

地理数据模型设计

专业方向课

陈浩

讲师

地环院

36/2

线下

10

自然灾害学原理

专业方向课

周旗

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11

专业英语

专业方向课

张蓓蓓

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12

环境评价与规划

专业方向课

易文利

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13

遥感原理与应用

专业主干课

张翀

讲师

地环院

36/2

线下

14

空间数据分析理论与实践

专业主干课

俱战省

讲师

地环院

36/2

线下

15

旅游资源开发与评价

专业方向课

万红莲

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16

全球变化与区域响应

专业方向课

刘引鸽

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17

专业文献阅读与写作

专业方向课

包光

教授

地环院

36/2

线下

18

野外综合实践

实践课程

郭俊理宋佃星

陈姗姗

王吉昌

教授

副教授

讲师

地环院

3学分

线下

3、学术训练

学院科学研究立足陕西、面向西北,开展区域性灾害及生态文明建设基础研究,解决陕西及西北地区可持续发展中遇到的重要科学与实践问题。发展目标为:基于地理学、环境科学、生态学和测绘学等,重点围绕渭河流域(关中平原城市群)和秦岭山地等开展以灾害科学为核心的相关研究,为区域综合减灾及生态安全决策提供科技支撑,搭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区域性研究平台及人才培养基地重视科研训练与方法引导。首先从研究生导师入手,要求导师在政治素养、道德品质、学识学风上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积极引导学生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其次,邀请知名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术报告活动,使学生通过学术交流,接触了学术前沿、丰富了专业知识、拓展了学术视野。

2021年度研究生参与学术训练的代表性成果

序号

成果名称

(获奖、论文、专著、专利、赛事名称、展演、创作设计等)

获奖类别及等级,发表刊物、页码及引用次数,出版单位及总印数,专利类型及专利号,参赛项目及名次,创作设计获奖

时间

学生

姓名

入学年月/

学科专业

1

渭河湿地生态功能评价

湿地科学,

2021,19(04):399-406.

2021.1

张金瑕

2019.9/自然地理学

2

1980年以来5个时期渭南市湿地面积、景观指数及其变化

林业科技,

2021,46(03):41-45.

2021.1

张金瑕

2019.9/自然地理学

3

施氮对小麦生长、生理及叶绿素荧光响应的影响

陕西农业科学2021,67(07):32-39.

2021.6

王佳璇

2019.9/自然地理学

4

关中盆地西部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磁性变化机制研究

地球物理学进展,

2022,37(01):110-124.

2021.10

关运玖

2019.9/自然地理学

5

2010-2019年宝鸡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耦合关系研究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41(04):69-75

2021年12月

龚兰兰

2019.9/自然地理学

6

绵阳市近60年来气候变化特征

河南科技,

2021,40(24):104-109.

2021.8

黄雪

2019.9/自然地理学

7

EDTA_EDDS和CA对黄土中重金属溶出_解吸及形态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2021(9月)5-12

2021.9

杨明航

2019.9/自然地理学

8

宝鸡市城区地表灰尘重金属空间变异性研究

河南科学,2021(8月)1317-1323

2021.8

杨明航

2019.9/自然地理学

9

疫情期间线上教学学生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高教学刊,

2021年(7月)22-26

2021.7

杨明航

2019.9/自然地理学

10

基于小波分析的煤炭资源型城市供暖期PM2.5浓度特征——以鹤壁市为例

河南科技,2021年(3月),149-151

2021.3

杨明航

2019.9/自然地理学


陕西省环境污染事件时空分布、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6月)71-75

2021.6

杨明航

2019.9/自然地理学

11

Evalution of baoji climate change risk perception based on AHP-byesnetwork

湖北农业科学,

2021,60(18):185-192+216

2021.6

薛斯文

2019.9/自然地理学

12

宝鸡市气候变化风险感知测评

获宝鸡市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

2021.6

薛斯文

2019.9/自然地理学

13

宝鸡市春季PM_(2.5)中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及来源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21,44(01):198-206.

2021.3

王锦

2019.9/自然地理学

14

陕南气候变化风险应对感知的影响路径研究

湖北农业科学,

2021,60(S1):149-151+156.

2021.6

薛斯文

2019.9/自然地理学

15

呼伦贝尔沙地樟子松径向生长特征的VS模型模拟研究

应用生态学报,

2021,32(10):3448-3458.

2021.10

刘治野

2019.9/自然地理学

16

基于PSR模型的陕西省城镇饮用水安全评价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41(04):76-80

2021.12

戴恩华

2019.9/自然地理学

17

不同改良措施对设施蔬菜土壤肥力和番茄品质的影响

农业工程学报,

2021,37(16):58-64.

2021.8

崔佳茜

2019.9/自然地理学

18

基于脱钩指数的关中城市群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时空变化分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41(02):76-80.

2021.6

秦静静

2019.9/人文地理学

19

基于女性视角的低碳旅游综合评价研究——以陕西省宝鸡市为例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22,41(01):110-115.

2021.12

王子梦

2019.9/人文地理学

20

基于脱钩指数的关中城市群经济增长与环境压力的时空变化分析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41(02):76-80.

2021.6

李婧

2019.9/人文地理学

21

我国旅游政务微博社会网络结构特征及影响力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经营与管理,

2022(03):146-152..

2021.12

杜鹃

2019.9/人文地理学

22

内江市土地资源集约利用的综合评价

贵州农业科学,

2021,49(06):113-119.

2021.7

王玲

2020.9/人文地理学

23

政务微博地区影响力差异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关系数据分析范式的经验证据

情报探索,

2021(10):81-86.

2021.10

刘政委

2020.9/人文地理学

24

塞尔维亚北部Titel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岩石磁学特征

《珠海河口海岸带自然资源与生态学术研讨会》展演

2021.12

朱迎雪

2021.9/人文地理学

 

4、学术交流

多层次开展学术活动,拓展学术视野。2021年学院主办承办了秦岭及周边地区生态保护与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学术研讨会、秦岭山地及邻近地区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兰州大学张帆宇、中国社会科学院宋江宁副研究员、宝鸡市测绘院王征强院长等来院进行学术报告;前往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所、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大气物理所等考察学习;参加2021年全国地理学大会等会议20余人次。同时学院实施了研究生学术论坛活动,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

5、学位论文

2021届地理学研究生毕业25名,其中自然地理学13名,人文地理学8名,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4名。自然地理学学位论文研究内容集中在环境变迁、用地类型及驱动因子、环境变化及效应等,研究区域集中在关中平原及渭河流域等。人文地理学学位论文以全球变化人类响应、生态文明建设、乡村振兴等为主,研究区域以陕西省为集中区。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多以GIS手段分析生态环境问题,研究区也以关中和渭河流域为主。学位论文按100%比例,经查重、盲审、答辩等环节,毕业论文质量优良。

6、学位授予

2021年度,地理学研究生毕业25名,其中自然地理学13名,人文地理学8名,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4名。经过3年培养完成相应课程要求,学位论文经答辩后通过,均达到毕业条件,授予理学硕士学位。

(三)奖助体系

学校构建了“以助为主、以奖为辅”和有利于拔尖创新人才成长的奖助学金体系,促进研究生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该体系主要由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学业奖学金、“三助”岗位津贴、困难补助、国家助学贷款等组成。

2021年获得各类奖助学金的研究生人次统计表

在校

硕士生数

国家奖学金

学业奖学金

国家助学金

硕士

获奖人次

获奖

比例

硕士

获奖人次

获奖

比例

资助

人次

资助

比例

101

1

1%

80

79.2%

100

100%

(四)就业发展

2021届地理学研究生毕业25名,其中自然地理学13名,人文地理学8名,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4名。从就业区域看,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陕西省,西部次之,东部地区就业学生总数较少。毕业生面向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北地区就业人数较多,主要从事中学教育工作。学生就业情况良好,学生就业行业多元化,主要分布在教育、信息传输信息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公共设施管理业、金融业等领域。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考制度改革的背景下,地理学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教育及公众素养提升等领域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地理学专业人才的就业前景更加广阔。通过第四、第五轮学科评估用人单位反馈,硕士究生毕业得到了企事业单位的良好评价。一些单位在反馈意见中表示,毕业生工作能力强,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敬业奉献精神,且有极强的自学能力,工作中勤于实践,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社会贡献

充分发挥综合性、区域性学科特色,在秦岭山区生态扶贫、渭河流域综合治理、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区域灾害预警和灾害风险评估等领域,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应有贡献。

参与扶贫科技攻关项目,为区域精准扶贫和经济发展提供技术和智力支撑。学科研究团队与太白县人民政府协同、合作,建成现代农业栽培模式及农田污染消除研究与推广试验站,为改善当地农业生态环境,实现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综合利用地理信息科学、生态学、水文学和环境工程等学科的理论、工具和方法,针对渭河流域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生态环境恶化、洪水倒灌等灾害频发等重要科学问题开展研究,在对流域环境现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洪水资源化、水系连通化、生态环境与产业发展协调化的政策措施和决策建议,研究成果得到了从国家到地方相关委托合作单位的认可。

面向秦岭—关中地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针对宝鸡市区的大气污染物排放、生态绿化技术等问题开展了研究,在综合评价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现状的基础上,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与制度创新提供了智力支持和决策依据。

依托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实现了高等院校和地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等部门的科技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技术联盟,提升了区域主要气象灾害机理模拟和综合减灾能力,为区域防灾抗灾的整体部署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依托“陕西省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高层次教学科研平台,利用优质师资及课程资源,在地理教育人才培养、地理师资继续教育与培训、高中地理创新型人才联合培养、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地理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积极开展工作,全方位服务地方基础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和社会反响。

 

 

五、学位点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改进计划

1、学科方向与特色

目前,学院研究生培养学科方向相对齐全,设有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三个学科方向,但本科培养阶段未设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

依托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学院在多次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灾害演变与文明演化、区域灾害监测与分析、区域灾害机理模拟与评估、灾害和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等四个科研方向。四个研究方向从时间序列来说,贯穿过去、现在和未来,紧密联系形成灾害研究的合力。从过去的极端灾害事件对陕西(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的影响,凸显区域特征和特色,到开展现代气候灾害、环境灾害、地质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监测与分析,进一步对灾害的特征、规律及发生发展的机理进行模拟与评估,在国家战略和地方发展需求的驱动下,灾害背景下进一步开展区域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体现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的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地系统观,使得灾害的研究能够更好地为防灾减灾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服务。但仍缺乏解决重大地学问题的能力,需进一步整合。

2、学科队伍

学科队伍教师职称、学缘结构矛盾突出。现学院专职教师中青年比例较高,科研团队中缺少组织重大科学课题的领军人才。部分专业专任教师学科背景与专业需求不匹配。学院现有博士42人,在读博士1人。现有博士中地理学18人,环境科学与工程11人,生态学、生物学、地质学、农学等其他博士人才13人。短板学科如城乡规划、相关工科专业博士学位教师人才不足,工科专业同时缺乏主持国家级重大或重点项目学术带头人,学术骨干成员数量少。初步构建的研究团队内部缺乏深层次融合,团队之间协作性不强。

3、人才培养

目前,地理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已培养研究生5届毕业生,授予硕士学位132人,学位授予率100%。培养过程注重课程系统性、前沿性,同时开设了实践类课程2门,但目前缺乏英文课程,同时研讨类与实践类课程比例较低,研究生授课内容与过程本科化现象仍明显。

4、培养环境

近年来,学院基于综合减灾、生态环境评估等,开展了大量的服务地方课题。近4年,科研经费约2000万,但科研经费多为服务地方课题,纵向科研经费数量不足。纵向课题缺乏,特别是高层次项目培育工作仍不足,高层次科研奖励突破难度较大。2021年学院学术交流情况良好,但参与国际性会议较少,大型会议的召集人缺乏。

5、平台条件

重点实验室实验仪器出现老化、故障等问题,限于维修资金问题,设备运转不稳定,部分仪器甚至出现使用停滞状态;由于缺少重点项目的支撑带动,仪器使用率不高;仪器合作共享不足,实验室仪器长时间未校验,缺乏相应资质,承接外来样品检验能力不足;实验室仪器设备购置无长时间规划,设备放置仍不甚合理,未形成仪器设备系统化运行,设备合力未发挥;仪器专人管理人员不足,管理人员管理及仪器维护能力不足。

第四部分2022年度学位点建设计划

(1)强化学科特色,突出学科交叉

硕士授权点稳定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3个学科方向;强化学院测绘工程与地理学的交叉融合,实现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本、硕培养阶段的贯通。

紧密围绕陕西省发展需求,以秦岭和渭河谷地为主线,延伸渭河流域文化遗存,聚焦秦岭和生态文明建设,串联相关研究内容,凸显灾害和国家战略及区域发展需求的关联,坚持灾害演变与文明演化、区域灾害监测与分析、区域灾害机理模拟与评估、灾害和区域环境保护与生态文明等四个科研方向,进一步形成灾害学研究特色。同时,从干旱区地理学、区域地理学、水文地理学等学科角度出发,注重遴选培育新的特色与优势学科。

针对学科方向进行科研布局,统筹项目申报、奖项申请、团队组建、仪器配置等,积极鼓励紧密结合重点实验室方向的科研工作;紧盯高层次项目,积极对接相关职能部门组织申报、实施、结项全过程跟踪,争取获批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项目5-8项;紧盯学术前沿与研究热点,注重高层次论文的产出与奖项申报,发表SCI期刊论文10篇左右,CSCD论文15篇左右,积极总结凝练科研成果,培育省部级奖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瞄准国家重大需求,积极对接企事业单位,多渠道争取服务地方课题,项目经费额度达到突破500-600万。

(2)稳步提升研究生招生规模,前置“资源与环境”工程硕士培养

研究生招生规模稳步上升,地理学一级学科招生人数达到60-70人/年,“资源与环境”工程硕士开始招生,预录取10人左右/年,研究生培养规模达到200人左右。

研究生培养质量不断提高。研究生开设课程注重系统性、前沿性,文、理、工的交叉融合,遴选培育全英语授课课程2门,研讨类与实践类课程5-8门。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增强解决实际地理问题的能力,研究生发表核心期刊以上论文达到30篇,参与横纵向课题人数超过80人。

(3)强化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注重人才培养质量,不断开展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探索与改革。强化导师为主体的研究生教育管理体制,协调学校研究生管理部门与地理与环境学院研究生管理的分工和协作。

①扩大招生宣传,争取优秀生源,进一步优化生源结构。

②继续加强课程教学管理,所有核心课程都由具有高级职称或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主讲,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③通过各种激励机制,鼓励研究生积极从事地理学前沿研究。

(4)进一步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数量充足、素质优秀、适应研究生教学和学科建设需要的师资队伍。。利用学校现有政策,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具有高水平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鼓励青年教师继续深造,建立人才竞争机制,改善和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通过资源倾斜,加大对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力度。

(5)努力拓展与构建校际、校企、校地以及与外国高校合作的新模式。争取与省内外高校、地方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建立多种形式的科技合作关系,提高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激励科研团队和个人关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地理学学科特色与优势,积极寻求并开展校地、校所和校企的深度合作。

(6)整合实验室,推进仪器设备的系统化,提升设备利用率及资质申请。

通过组织论证,保证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实验仪器购置的科学性,同时强化大型科研实验仪器的日常维护及运行工作,充分发挥现有实验场地及设备的利用率。针对灾害学特色研究,加强野外灾害监测站点建设。补强重点实验室野外监测短板,建设秦岭中岩山滑坡野外监测站点、秦岭清姜山洪-滑坡野外综合监测站点、宝鸡千阳纸坊干旱监测站点,优化宝鸡市高新区大气雾霾监测站点;落实大型仪器专人管理制度,整合现有实验室仪器设备,优化平台系统,实现合理化、系统化设置;以获批在建的生态环境检验检测与评估综合服务平台及省、市、校仪器开放平台建设为契机,强化仪器开放共享。推动实验室整合,为环境检测实验室


上一条:学位授予单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建设基本规范

下一条:宝鸡文理学院2021年度化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建设报告

关闭